【文匯專訊】據環球時報報道,台當局在「去中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繼大幅修改歷史教科書企圖將台灣與大陸斷根斷源後,台灣當局又拿島內民眾日常使用的語言開刀,以「尊重語言平等」為名,大力推動「去國語化」,制訂「語言發展法」草案,明定未來將去除「國語」、「方言」的概念,所有島內民眾使用的語言包括閩南語、原住民語等,都稱為「國家語言」。對此,有「立委」痛批,這與陳水扁此前「去中國化」、「去蔣化」的動作如出一轍,一脈相承,「簡直不能想像,台灣沒有一個共同的語言,未來會是什麼樣?」
「國語、方言成歷史名詞」
據台灣《聯合報》20日報道,台灣「行政院」近日完成制訂「國家語言發展法」並通過草案審查程序,近期內將送「行政院會」討論。據報道,「國家語言發展法」用「基本法形式定法﹐屬於概念、原則性的上位法﹐僅有10項條文」。草案規定,未來台灣將去除「國語」、「方言」的概念,明確規定各族群或地方使用的自然語言包括閩南語、原住民語等,都稱為「國家語言」,民眾有權使用,禁止歧視。至於「官方語言」和「文字」問題﹐草案並未觸及,以避免挑起敏感的族群議題。對此,有「行政院」高層表示﹐制定該法是為了「尊重及保障國民平等使用語言的權利﹐促進多元文化成長﹐豐富國家文化資產」。
據報道,制定「國家語言發展法」是2000年陳水扁競選的主要政見之一,2004年陳水扁連任後更是多次表示﹐台灣很多的對立和隔閡﹐都源於語言的問題﹐為「保障族群和諧」﹐推動制定「國家語言發展法刻不容緩」。
「國語」在台曾很普及
據《聯合報》資料顯示,台灣語言與族群密切相關,按通俗的分法,台灣人可分為4大族群,其中閩南人約占74%,客家人約12%,外省人約13%,原住民為1%左右。閩南人以閩南語(也稱「台語」)為母語,客家人以客家話為母語,外省人以「國語」(即普通話)為母語,原住民則分別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語。國民黨遷台之後,出於政治上的需要,積極展開全面性「國語」推行工作,使「國語」普及率很高,近90%的島內民眾能講「國語」。有研究表明,在台灣各地火車站,旅客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是「國語」,平均約49%;閩南語次之,約47%;客家話和原住民語只有約2%。
但李登輝上台後,刻意進行所謂的「本土化」運動,情況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1994年李登輝首次在電視上用「台語」演講,引發了島內出現公開排斥「國語」的勢頭,一些中小學開始開設「台語」課程,有些大學教師也改用「台語」教學。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更把語言問題政治化,認為國民黨當局推行「國語「是為了消滅台灣話,是把中國的語言強加給台灣人,是壓迫台灣人的工具,是政治控制的一種手段,是「大一統專制下的產物」,提出「撤廢國語的獨尊地位」,主張廢除所有關於「國語」的規定。一些人還極力避免講「國語」,有意識地在公共場合講「台語」,把「推崇母語」作為反抗中國的一種表現。2000年民進黨上台後,更是出台了一系列語言「台獨」政策:強行通過「通用拼音」,與大陸的漢語拼音相對抗;鼓噪「第二官方語言」,企圖用「台語」取代」國語」;實施「鄉土語言教學」,提升「台語」的地位;減少「國語」教學時數,逐步削弱青少年的「國語」能力。2003年2月,民進黨當局制定所謂的「語言平等法」,把「國語」改稱華語,規定華語與其他13種方言、族語(即閩南話、客家話和11種原住民語)並列為「平等」的「國家語言」;廢止施行數十年的「國語推行辦法」,從法規上取締「國語」的共同語地位。
想借此撈選票
對於台當局此次「去國語化」動作,有島內評論認為,陳水扁當局千方百計壓制「國語」,「提高其他語言的地位」,討好島內閩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語言平等」的背後是撈取選票、尤其是騙取本省人的支持。國民黨「立委」江連福表示,他雖然對將各族群語言列為「國家語言」善加保護樂觀其成,但憂心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後,將造成當局與民間的溝通困難。
台灣政治大學研究員蔡逸儒表示,在全世界都希望搭上中國經濟快車、「國語」在全球大行其道之際,台灣當局卻主動關閉大門,純粹「以意識形態治國」,生生將自己隔絕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之外。在島內政局「沒有對錯、只有藍綠」和「選票至上、本土至高」的情勢下,民進黨「政府」在未來還會在「去中國化」議題上有更多、更大的挑釁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