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話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回歸見證人、本報社長張國良:香港內地之間 交流最多是經濟


http://news.wenweipo.com   [2008-08-22]

本報社長張國良接受新浪網采訪談香港回歸(視頻)

【文匯專訊】據新浪網07年6月27日報道,今年是香港回歸十週年的日子。十年間,兩地同舟共濟,交流融合,香港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可以說,1997年至2007年是香港經受種種考驗的十年,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成功推進的十年,也是香港書寫新的輝煌的十年。為了更好地紀念香港這十年,新浪網特別推出「香港回歸十週年系列訪談」,邀請香港回歸的重要見證人,講述他們和香港的故事。

 今天和網友見面的是「新浪網香港回歸十週年系列訪談」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文匯報社長張國良先生。

 主持人:各位親愛的新浪網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關注新浪嘉賓聊天室。香港回歸十週年的日子即將來臨,我們今天很有幸邀請到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文匯報社長張國良先生。

 我們知道張先生是一位資深的新聞人,新聞經歷非常豐富,在十年前親自領導和策劃了那場對香港回歸的系列報道,其中很多引為經典的,您應該是十年前香港回歸的那個日子的見證人和親歷者,請您談談十年前那個日子,我們的記者在現場看到了些什麼,有沒有可以跟大家分享的一些經歷?

 張國良:各位網友大家好!我作為中國傳媒人,非常榮幸能夠在香港參加回歸交接大典,同時也組織了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這對一個傳媒人來講,確實是一個非常難忘的經歷,我自己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作為我專業歷程中的一個驕傲。香港回歸前後實際上我們已經有大量報道了,主要就是6月30號到7月1號香港回歸的過程我們進行大量的報道,一個是我們交接的儀式,再一個是各方面慶祝活動,還有一個解放軍進城。我們基本上分三條線報道,主線當然還是香港會展中心交接大廳,那個是為了迎接香港回歸趕出來的,大廳可以坐5000個嘉賓,靠海邊的背景有英國國旗、中國國旗,英國國旗在右邊,中國國旗在左邊,國旗下面是主席台,中方5個主禮嘉賓,英方有5個主禮嘉賓。當時中方參加的領導人是江澤民主席、李鵬總理,錢其琛外長,國家軍委副主席張萬年,還有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英方參加的是查爾斯王子,貝利雅首相,還有他們的外相、國防參謀長、末代總督彭定康。他們主席台前面右邊有一個講台,是打著英國的國徽,左邊是一個講台打著中國的國徽,雙方嘉賓在那裡講話。

 右邊講台前面有兩個旗桿,高的上面是英國國旗,矮的上面是香港殖民地旗,左邊的兩個旗桿,高的是準備升起來的五星紅旗,矮的是準備升起來的特區區旗,當時我們嘉賓6月30日晚上11點鐘全部進場,分28個區,我是在4區,有4000多個嘉賓,嘉賓後面是記者席,有400多個來自全球記者中間的代表,因此能夠進入交接大廳的400多位文字攝影記者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當時到香港來採訪香港回歸的記者正式登記的是1萬多人,估計沒有登記上的可能幾萬人,這裡面只有400多位能夠進入到回歸交接大廳記者席上。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那個時候每分每秒我們都非常激動,因為香港回歸日子到來了。我印象很深的是6月30號夜裡11點45分的時候,雙方軍樂隊奏樂,奏樂過程中雙方的嘉賓就座到主席台,然後11點47分查爾斯王子致辭,就是講把香港交還給中國,同時希望英國、中國保持友好的關係。

 主持人:現場有些什麼樣的反饋?

 張國良:那個時候鴉雀無聲,都等待著這個時刻的到來。到11點59分15秒的時候,英國軍樂隊奏英國國歌,然後英國的降旗手開始往下降旗,把英國國旗和香港殖民地旗子降下來。到11點59分58秒,中國軍樂隊指揮舉起雙手,把手一揮,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起來了,正好是1997年7月1號凌晨0時0分0秒。

 主持人:這個時間是非常準確的?

 張國良:非常準確,當時雙方談判定的非常準確了,這個是連接的非常緊密。然後國歌響起來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就徐徐的升起了。

 主持人:事後有沒有採訪那個指揮,說你怎麼知道在那個點就揚起手來,揚手是兩秒。

 張國良:當時他們講到幕後做了很多排練、訓練。這是歷史時刻,一點都不能有差錯。因此我們對那個時刻記得非常清楚,印象很深刻,就因為我們經歷了那麼一個時刻,等於香港回歸祖國,結束了香港作為殖民地的156年5個月零4天,洗刷了我們民族的恥辱。

 主持人:那天也是下了大雨。你們的記者也是冒著雨在外面採訪?

 張國良:那天雨非常大,凌晨的時候是黑雨,黑雨就是所有活動和上班都要停止,但是那個時刻我們記者都在外面,當時文匯報有80名記者投入到一線採訪,當然後方所有編輯人員也都動員起來,因為要出兩個號外,凌晨1點我們第一個號外出來送到街上散發,那就是香港回歸祖國的號外。

 主持人:那份號外下了多少份?

 張國良:好像幾十萬份。然後緊接著一點半特區政府宣佈就職、成立,到2點45分,臨時立法會開會,通過回歸法案,馬上送交香港特首董建華簽署。然後上午開始有特區政府成立大會慶典,十點鐘我們第二個號外又出來,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行政長官和政府官員宣佈就職。也是十點鐘送到街上發,發了很多。當天我們正報出了58大章、200多版,也創了歷史記錄。

 主持人:我想您回憶一下當時200多版內容,你們86位記者現場採訪都關注了哪些方面的事情?

 張國良:當然最關注的就是回歸的那一刻,那寫的很細緻,我剛才講的每分每秒都要通過我們記者記錄下來,那個時候還沒有電腦,就攝影記錄下來。另一方面,我們記者在新界,因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從新界進來,那個時候雨大的不得了,還有很多群眾自發到兩邊迎接,我們記者也在那邊採訪、拍攝。那個時候不要說下黑雨了,下鐵也要採訪。再一個是所有香港方方面面的慶祝活動從天上到地上,再到海上都有很多活動,還有我們祖國內地各個省市的記者,包括駐北京記者也有很多採訪報道,特別是北京天安門廣場倒計時牌前面,那個時候也是載歌載舞,還有各個國家有各個方面的反映、評論。

 主持人:各個國家當時的反映評論有哪些?

 張國良:有兩方面的,有很多正面的,也有很多有疑慮的。你們可能應該記得1995年的時候美國《時代雜誌》的姐妹雜誌《財富雜誌》就發表的一個封面文章,叫做「香港死了」,這個有一定西方媒體對香港回歸的疑慮,他認為香港回歸中國後,香港就死了,回歸十年就是這個樣子。現在最近美國《時代雜誌》又發表了25頁封面文章,來回過頭檢討、批評他的姐妹雜誌《財富》當時的不正確的預言。認為香港不僅沒有死,而且更具活力。

 主持人:你也談到了財富雜誌來反思自己當時的報道,作為一個媒體人,這十年您和您的媒體一直關注和報道香港,也請您總結一下這十年香港的變與不變?

 張國良:香港文匯報作為香港的主流媒體,我們在香港回歸以前為香港做了大量報道,回歸後,我們緊緊追蹤著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應該說是跟香港風雨同舟走過來。我覺得經過這十年,從我們新聞人角度來說,首先全世界都承認一國兩制是成功的,比如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香港的生活方式都沒有根本改變,這個維持一致。另外也有一國,香港同胞通過這十年增強了對國家的認同,也增強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如果說香港最深刻的變化就這一點。在堅持香港一國兩制、資本主義制度、生活方式不變的情況下,香港同胞對祖國的認同、對內地的瞭解也是一個變化。原來香港殖民地是156年,英國殖民教育是不講香港是中國的,只講中國是香港北方的鄰居,因此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很淡薄,甚至對這個地方的認同也是很淡薄的。在香港這個地方掙了錢再移民到海外去,香港回歸前有30萬人移民。回歸後,他們對國家越來越瞭解,特別是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同胞努力度過困難時期,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個成果大家都看到了,因此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越來越強、對內地的瞭解越來越多,真正認識到祖國好、香港好這麼一個真理、這麼一個方向。

 主持人:剛剛您也談到港人對於國家、對於祖國的文化、對於祖國的語言的認同,普通話在香港的流行也代表了認同感的提升,如果讓你給兩地的融合打一個分的話,您認為現在可以打到多少分?

 張國良:我覺得起碼是80分。現在香港同胞除了極少數之外,恐怕對國家認同這個沒有問題的,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是一個中國的香港人,這個都沒有問題。不僅認同,而且有很多人感到自豪,感到驕傲。因為中國在國際上地位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作為一個中國香港人在海外去越來越受到尊重。原來香港人出去是拿英國海外公民護照,實際上就是英國殖民地護照(BNO),香港回歸前有270萬人拿BNO,那個時候80個國家免簽。回歸後有了特區護照,特區護照剛剛開始的時候免簽的國家比較少,有38個國家免簽,只發出了34萬本,但是到了2006年末的時候,特區護照的免遷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134個,特區護照發出去的數量是420萬本,原來英國海外公民護照(BNO)免簽的國家也增加了110個,還是比特區護照少20個,發放數量是150萬本,比原來270萬降了一半,也很清楚說明香港同胞對國家的認同,也看清楚了我們國家的地位、影響力。

 主持人:這應該分兩方面,一個是海外國家對香港屬於中國的認同感,同時也是香港的居民對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有認同感。您剛才也提到了您打80分,那麼您覺得大陸和香港的融合在哪些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

 張國良:有很多方面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比如現在香港和內地兩地之間的合作交流最多的是經濟方面,特別是香港跟珠三角的融合越來越緊密。香港在內地各個省市的投資,很多城市外資裡他佔一半,現在香港同胞到內地推廣也很多,包括香港政府,記得香港在內地原來只有北京一個辦事處,現在也有上海辦事處、廣州辦事處、成都辦事處。內地到香港來招商引資就更多了,各個省都到香港招商引資,前幾年是省為單位,現在是地市、縣市甚至一個企業都來搞招商。

 再一個是金融方面的合作和融合,現在內地大量的企業到香港上市。現在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股票的交易量已經差不多達到了一半。有的超過一半。原來96年的時候,香港股票交易量一年3.7萬億,2006年的時候已經超過了8.4萬億,增加了一倍多,這裡面很多份額是因為內地的國營企業和其他民營企業到香港上市。現在香港一些股民人人都追逐國企股、紅籌股,據說去年香港平均每個人從股市裡賺了46萬,是一陣一陣的國企股、紅籌股掀起的高潮,還有物流方面的融合。原來香港的殖民地教育不重視中華文化,不會傳播這個東西,香港同胞儘管有150多年殖民地統治,但是在文化上還非常執著的傳承著中華文化。當然也有很多原因,由於文化底蘊、文化基礎也有一些淡薄。因此有人說香港文化沙漠,實際上我不認同,只不過是因為脫離祖國懷抱很久,受到了影響。這幾年香港文化教育機構都非常熱烈的到內地去要尋回中國文化根,他們在中國文化方面非常刻苦的學習和補習,我覺得這個很重要。我想今後若干年後,香港中華文化厚度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應該會有很大的進步。

 主持人:您剛剛談到了在經濟方面已經取得的一些成績,我們當然還需要再努力。在文化等其他方面的交流也需要進一步溝通,來擴大我們融合的空間。同時剛才你也講到了香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我知道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是最早的提出大陸應該像香港一樣,把清明、春節、中秋這些傳統節日要放假,而且你已經連續提了4年。這是不是跟你在香港工作生活了這麼多年受到的影響有關係?

 張國良:肯定有很大關係。在香港十幾年,在海外華人社會裡經常有活動,看到了香港這個地方怎麼樣把東西方文化融合,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很好的吸收外國文化。在香港這個地方,西方文化很多方面都可以接受,但也沒有忘記我們民族的文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一些節日,西方的節日他一個不拉都過,什麼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情人節,過的很地道、過的很滋潤。但是同時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很認真的過,比如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都放假的,春節、元宵節就更不用說了,而且比如中秋節,他15不放假,16放假。為什麼呢?方便人家過節,中秋節晚上賞月,第二天你可以晚起來一點,第二天放假,他非常照顧我們民眾過這個傳統的節日。我認為一個民族的節日是非常重要的,是傳承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我們很多民俗文化應該都反映聚集在節日裡,比如中秋節,反映我們尊老、家庭團圓等等。飲食文化、禮儀文化、服飾文化都在裡面,整個儒家方方面面在裡面都有體現。因此,我們香港同胞、海外同胞、海外華人兄弟他們離開祖國那麼遠,還在孜孜不倦的傳承中華文化,通過節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弘揚中華文化,那麼我覺得我們祖國內地也應該這樣。我們祖國內地這幾年開放,吸收了很多外面的好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同時在傳承、弘揚民族文化有一些不足,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特別是引起我們各級政府重視,喚起大家的關注。如果我們下一代一出生就能過清明節,能夠知道孝敬父母、祭祖、不忘祖宗;過端午節是愛國詩人屈原,過中秋節尊老團圓,這樣的話,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記憶應該有很大的影響。

 主持人:我也想問的深一點,想請您談一談,香港這麼多年一直在過傳統的節日,這些傳統的節日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提升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有沒有幫助?

 張國良:當然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是文化的根、民族的魂還沒有斷,這才能很快增強他們對國家的認同。如果文化的根割斷了、民族的魂淡薄了,那麼對國家的認同恐怕是要很長時間才能找回來。

 主持人:我看過您相關的報道,您說香港在過這些傳統節日,像清明、端午,他們過得甚至比內地還要熱鬧、正式,他們是怎麼樣過這些節日的,從哪些方面看出他們對這些節日很重視?

 張國良:比如清明節,香港都放假。放假的時候,全家老小都要去祭祖,有的他們祖墳在香港的,在香港祭祖。如果祖墳在內地,就回內地祭祖。因此每年清明節,香港到內地的口岸非常擁擠,一天可能有幾十、上百萬進出去祭祖。你想一個人從小就跟著父母、跟著爺爺奶奶去祭自己的祖宗,那這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教育。其他節日也是這樣,中秋節也是這樣,全家老小團聚在一起賞月,包括聽一些中國傳統的音樂等等,我覺得這個東西都是香港同胞傳承文化很重要的一個反映,也說明他們內心深處還保留著我們民族文化的根。

 主持人:您那個提案已經連續提了四年(傳統節日放假),現在最新的進展怎麼樣?

 張國良:現在應該有很大的進展。我們第一年提案的時候,有100多位香港的委員聯手。當時引起很大反響,國內外有160個媒體報道,但是我們當初很失望的是有關政府部門說節日太多,不予考慮。我們2005年又提,也是100多個委員聯手,我們就提出這不是一個節日多少的問題,是怎麼樣認識我們民族的節日,怎麼樣認識傳承民族文化重要性的問題。後來有關部門的批語就比較積極,說在研究。到2006年我們又提出來,據說現在已經到了相當一個層面了,到了方案層面了。為了進一步促進提案能夠得到實現,我們今年又做了一個提案,也是很多提案,今年我們和澳門委員也有聯手的。我們感到這不是我們單打獨鬥,現在內地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員也都在呼籲把清明節、中秋節定為法定假期,我想這個日子一定會來到。

 主持人:好像有消息說2008年就可以實現,不知道您這裡能不能給我們一個證實?

 張國良:我現在還沒有得到批復,因為我是第一提案人,到現在我還沒有收到有關部門的回復。我想他們正在積極討論研究,會給我一個好消息,如果我一旦得到這個好消息,我會盡快告訴我們新浪網友分享。

 主持人:我們網友和您一起期待這個好消息。關於傳統節日的問題我們先講到這裡,繼續講下面一個問題,你剛才講內地城市跟香港也在加強合作,我也知道您在內地也考察過很多城市。從您考察的結果來看,您覺得內地的那些城市可以通過香港獲得什麼,對發展他們的產業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張國良:我想兩地文化、經濟合作空間還很大。這次胡錦濤主席到香港來,聽說還要簽署CEPA第四期,進一步對香港開放專業的領域。我想我們國家很大,各個省市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個地方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水平都可以從香港得到他需要的資金、經驗。東部地區從他們招商的情況來看,他們除了繼續想從香港得到融資以外,還更重視香港的服務業,因為香港的服務業跟國際接軌,在GDP中占的份量超過90%,現在內地平均下來也有40%,可能有很多更低,因此服務業合作空間是巨大的,我們香港研究CEPA的知名人士馮國經說還有20、30年好做。還有一些像西部地區,有一些內地省市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區,他們想從香港得到資金或者管理的國際經驗,希望在這方面合作。香港這方面是集資非常好的地方,去年香港在集資方面全球排名第二位,為我們國家集了大量資金。

 主持人:剛剛講了從內地角度來說他們可以從香港獲得這些對他們有利的幫助。這種合作對香港來說,又會對香港有什麼促進嗎?

 張國良:增強了它的活力。香港是幾個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它的中心靠什麼?它的資源、它的市場還是在我們祖國內地,它的作用就是把祖國內地的市場、資源跟國際上連接起來,這是香港很大的優勢。比如到內地投資,他得到很多收益。現在香港的企業,不管房地產企業也好,還是其他方面企業也好,都在內地有投資。包括工廠,現在珠三角就有9萬多間工廠,僱傭工人有上千萬,他們這些利潤都拿到香港來,要不然香港的房地產哪有這麼高,很多廠主都在香港買豪宅,這就是支撐。再一個是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內地企業得到融資機會,同時香港股票市場越來越推高,香港也分享了很多內地經濟發展的成果。包括航運方面、貿易方面,現在香港航運中心位置、商貿中心位置都有內地因素支撐,它的增長都是在內地發展基礎上,比如它的進出口貿易額基本都靠我們內地因素帶動,它的航運、它的集裝箱從哪裡來?大部分也是從我們國家內地來、從珠三角來。因此香港和內地經濟方面的合作、互動是一個雙贏局面,一方面香港對我們祖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香港也是靠祖國內地維持它的發展、來增強它的活力,我想這應該兩面來看。

 主持人:回歸過去十年是香港和大陸的融合,我們剛才已經有一個結語,就是說這個融合是成功的。那對於未來十年展望,香港和內地進一步融合,在哪些領域可能還有非常大的跨越?

 張國良:在經濟文化方面都有一個很大的跨越,剛才我說了兩地融合方面給80分,這還有很大的空間,到85分、90分、100分,還有很大空間。現在香港同胞,各界人士都已經認識到一國兩制給香港提供的極大的空間。香港怎麼利用祖國內地的資源、大市場然後發揮它連接世界,銜接國際的作用,我想今後這方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現在祖國內地也是對香港越來越瞭解,越來越多的省市利用香港這個地方跟國際接軌,來吸收香港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等方面,他們也越來越有經驗。現在內地很多到香港招商的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效果越來越好,有的地方一年來兩次。文化方面,香港不僅通過文化交流提升自己文化質素,來加厚它的文化厚度,同時也可以發揮香港跟國際接軌的優勢,在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主持人:我還是想問得細一點,您剛才說到80分以上還有85分、90分、95分,您能不能給它劃一個階段,比如兩地融合到什麼程度,你可以給它打85分,然後到一個什麼程度你可以給它打85分,這有沒有一個期望值?

 張國良:我覺得分數只是一個符號,不同時期的標準、分數有不同的評估。我覺得香港和內地瞭解越來越多,交流越來越多,磨合越來越好,因此兩地結合起來的優勢的發揮會越來越強,這是一個方向,打多少分不是很重要的(笑)。

 主持人:非常感謝張先生作客我們嘉賓聊天室,也非常感謝您為香港的發展、為香港和內地的融合做出努力,也非常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再見!

 張國良:謝謝各位網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話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