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話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制造業北移延誤了產業升級


http://news.wenweipo.com   [2008-10-20]

【文匯專訊】香港的製造業絕大部份已內遷到中國內地,製造業「北移」無疑給香港工業帶來了機遇,中國內地完全有能力消化香港製造業的生產規模。但製造業「出逃」的同時也降低了香港工業技術水平提高的壓力和動力。

 因此,近十多年來香港的發展仍停留在以依靠降低生產成本維持短期競爭力為主要對策的階段,沒有能夠及時進入以知識和技術為主要對策的發展模式。香港工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和轉型速度是十分緩慢的。

 香港工業的出路

 香港如繼續依靠降低生產要素成本(在這裡指勞工和土地成本)來提高生產效率,不僅落後於亞洲的其它「三小龍」,而且也會在未來落後於東南亞新興工業國家和中國內地沿海地區。

 香港特區政府對本地工業的政策和態度缺乏一定的支持和重視,曾經引起許多企業家的不滿。雖然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在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的壓力下,開始逐步擴大工業支持方面的投資,但投資額度在本地GDP的比重中是微不足道的,難以解決香港工業的長遠發展問題,在工業資金的使用方面也設立了種種限制。

 香港製造業占GDP比重僅為4.1%

 對於香港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出路和發展,香港社會存在多種看法。分析人士認為,香港工業日漸萎縮,其具體表現為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代的23.6%降到目前的4.1%(2003年統計資料);製造業所吸納的勞動人口也從當初的90萬下降到目前的16.8萬人(2003年統計資料);相對於鄰近國家,香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正在失去以往的競爭力。如政府和工業界不採取果斷措施加以扶持,任其萎縮,勢必對目前香港整體經濟的復興產生不良影響。

 同時,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香港大批僱員失業,這部份勞動人口不具備「資本移民」和「技術移民」的條件,所以造成香港嚴重的失業問題(失業率在2003年已經達到近7.9%)、以及政府財政赤字的壓力,就在於製造業正逐步淡出香港經濟發展主要貢獻圈。

 香港製造業主要是以OEM方式從事出口加工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科技和資金含量較低,即使轉移到珠江三角洲一帶,其產業升級也沒起色,在成本不斷提高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條件下,面臨極大的挑戰,而席捲東亞的金融危機,更使粵澳產業經濟帶的升級迫在眉睫。

 製造業北移規避了成本過高但卻沒有達到治本的結果

 總體來看,香港製造成本上升的壓力,主要是以向華南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生產工序的方式而暫時得以緩解,香港製造業產品從「在香港製造」轉為「由香港製造」,導致香港製造業隨著經濟轉型而完成產業升級。這種變化雖然在短期可以提高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但對香港的長期發展卻帶來負面影響。

 香港製造業北移所產生的低成本高利潤,客觀上延緩了香港產業升級的壓力,使香港製造業內部結構落後,升級緩慢。技術含量低的隱憂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香港製造業仍處於勞動密集型的低級階段。近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生產成本也大幅上升,成本優勢也再次喪失,由此形成對香港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近期壓力。

 政府「積極干預」促進工業轉型

 儘管香港工業北移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香港工業的萎縮勢頭,但經濟發展的動力以及就業問題都迫切要求政府出台「積極干預」的政策來促進工業的成功轉型。同時,香港工業界也應從長遠利益考慮,在技術研究和開發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

 香港工業的振興關鍵在於政府同企業之間建立互動。香港各界也提出應通過發展高科技來振興香港工業,這少不了加強同中國內地的合作。因為,香港發展高科技既有優勢也存在劣勢。優勢在於資金籌集、信息收集、制度保障方面已經具備十分成熟的條件,劣勢在於觀念落後、人才匱乏、土地資源有限(高科技需要一定的實驗土地進行研究開發)。而香港的瓶頸正是中國內地的優勢所在,尤其是深圳和香港兩地的高科技合作之意義獲得了大家廣泛的關注與認同。

 深港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深港科技能夠合作,主要是香港的高科技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不僅落後於台灣、新加坡,甚至於還落後於中國內地,其科技競爭力與其整體國際競爭力相比極不相稱。此外,香港的科研人員數目,商業R&D支出等表現也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科技研發和創新有一定的實力,但科技人才的總規模太小,企業技術開發的人才極度短缺。

 加上香港政府每年的科技經費撥款占香港本地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相當之低,在1980年代,該比重一直不足0.03%,1990年代後,雖然增加了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資助,並推出了一些新的工業資助計劃,但其科技方面的投入仍然是與經濟實力不相稱。而且,香港長期以來依賴引進外國技術,本地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差。

 由於深港兩地的優勢不同,所以兩地科技開發區在引進人才、吸引租戶、引進項目等方面存在競爭。但為了促進兩地的高科技產業進一步發展,雙方必須利用對方的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繁榮」的局面。兩地政府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已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以加強兩地在經濟、科研、教育領域的合作與聯繫。

 香港定位在於創新科技的開發

 香港是要發展成為多功能的亞太地區與華南地區的創新科技中心。這個定位是符合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從21世紀城市規劃來看,今後的城市將日益以科技發展、知識產權、銷售信道與信息網絡等為核心,製造業的規模無需很大。如美國硅谷,主要從事的是發明創造等研究開發工作;大批量的生產製造與科技的產業化根據全球分工的概念,分佈於全美國以至全世界成本低與具有增值能力的地區。香港的定位主要在於創新科技的開發,而並非生產基地。

 在深、港合作深入化後,大部份深港合資企業可以在香港設總部,一切有關銀行、融資、營銷推廣、公關、法律、版權、知識產權,以及與外國公司的交往都可以在香港處理。香港科技園總裁盧鎰輝提出中、港、外的模式。以深港合作為例,某高科技項目的R&D可在深圳和香港共同進行,生產製造則集中在深圳或鄰近的城市,融資.設計、包裝與推廣則倚重在香港;而整個投資最好有外國公司參與,以方便產品(尤其是需要領牌照的)如醫藥等,在美國和其它地方出售。(來源:香港經濟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話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