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國新辦定於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2008年國經濟運行情況,並答記者問。
當鳳凰衛視記者向馬建堂問及關於中國經濟的信心問題時,馬建堂表示對2009年的中國經濟、對未來的中國經濟充滿信心。並引用了鄧小平的名言表示,經濟下行階段恰恰是創新的溫床。
鳳凰衛視記者:馬局長我記得在你上任伊始的時候,在媒體有關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採訪的時候,你曾經說過對中國的經濟很有信心。但是現在第四季度的數據出來,第四季度GDP降到了6.8%,這個是下行非常明顯的數據,您對2009年有什麼樣的看法?你是不是認為第四季度這樣的數據出來,對2009年保8的壓力是不是進一步增大了?謝謝。
馬建堂:感謝你還能記住我10月份的一個訪談。應當說,去年第四季度我國經濟發展確實遇到了嚴峻的挑戰,確實碰到了不少的困難。但是,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困難,一時的困難。就像今天我們一出門碰到這樣一個寒冷的早晨,它不會永遠都是這樣的。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朋友們,我對2009年的中國經濟、對未來的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我相信你們也充滿信心。我們的信心來自於哪裡?來自於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總體格局沒有變,並沒有因為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而打破和消除。這個總體的格局就是和平和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是中國的主題,這個基本的格局,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科學技術。鄧小平同志講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科技創新這些基本要素也並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打破。恰恰相反,在經濟下行階段恰恰是創新的溫床。知名經濟學家休彼特說過一句話,困難時期,企業碰到困難,毀滅是創造性的毀滅,但和平發展沒有變,科技創新、科技進步的基本條件沒有變。
第二,推動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深層因素沒有變。中國共產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曾經有一個結論,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中國的今天,在某種程度上依然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很重要的力量,是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中國人民群眾渴望過上好日子的強大的需求,推動著中國經濟在加快前進。戛然而至的經濟危機改變了這個基本需求了嗎?沒有改變。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是農業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大國,是中西部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大國,這些地區的老百姓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強大需求,我想這些仍然會推動中國經濟未來的強勁發展。
第三,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變。有了需求,還需要供給。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偉大進步,中國的供給能力在不斷增強,中國產業體系比較完整,中國有七、八億的勞動力,有20多萬億的居民儲蓄,基礎設施在不斷改進。龐大的需求和強有力的、日趨完善的供給結合在一起,結果就是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馬建堂: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對2009年有信心,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對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對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有信心。我上面說到了,為了應對這次金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迅速、及時、有力地採取了一攬子的宏觀調控政策,有擴大需求、增加投資的十條,也有調整結構、振興產業的十個規劃,還有為國民經濟長期發展打後勁、打基礎的十幾個科技創新的專項。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實到位,中國經濟肯定會走出目前的困難,而且已經在12月份有了一些積極的變化。
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盡快克服眼前的困難;我們應該有信心,盡早扭轉經濟下滑的趨勢;我們應該有信心,率先走出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