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建國初期至中蘇交惡——近岸防禦暫滿足經濟需求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4-21]
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下一步面對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打到台灣去,解放全中國。當時中央準備把前蘇聯所提供軍事援助中的半數用於海軍建設。但是不期而遇的朝鮮戰爭徹底打亂了軍事建設的規劃。如果朝鮮被西方軍隊徹底佔領,那東北面臨的壓力難以獨自承受,長遠來看,這意味著中國成了前蘇聯和美國之間的戰略緩衝地帶,並且和東歐一樣,我們將更大程度上聽命於克里姆林宮,這是中國人無法接受的,朝鮮這一仗,勢在必打。

既然主要敵人從國民黨軍隊變成美帝國主義,戰略方向也就不得不馬上轉變。對台登陸作戰被擱置,大量部隊從東南沿海馬不停蹄拉到了朝鮮的冰天雪地。從蘇聯採購的裝備也主要是陸軍和空軍的,海軍只好忍耐,正所謂空軍拿走了海軍的錢。好在朝鮮戰爭中,雙方的注意力都緊緊盯著三八線。美國人也騰不出手在中國沿海搞兩棲登陸,給自己添亂。把歐洲放在首要的美國人,也不願意為了朝鮮把大量兵力長期置於遠東。這樣,雖然當時中國的海軍雖弱,中美又處在一種特殊的戰爭環境下,但是大陸的安全倒沒有面臨來自海上的實質性威脅。歐洲才是美國人的重點,這一點一直延續到了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在考慮中國當代海洋戰略發展的時候,中、美、前蘇聯之間的關係成了決定性因素之一。

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進入了一個全面快速發展的時期,由於當時被稱為「老大哥」的前蘇聯和中國保持了相對良好的關係,整個西部和北部沒有國家安全方面的壓力。這就給創造了條件,使中央又一次把目光對準了台灣及其周圍的島嶼。這一時期,國民黨海空軍對沿海的騷擾行動較為頻繁。因其裝備和經驗均遠勝於我軍,加之美國在台灣保持了強大的海軍,我們沒有能力組織一支以大型作戰艦艇為主的海上力量去和對手爭奪海峽裡的制海權,所以仍然是以近岸防禦為作戰方針,以海上游擊戰為主要方式遏制國民黨軍隊的竄犯和騷擾,伺機打擊國民黨海軍的作戰艦艇。與這種作戰相對應,發展以空、潛、快為主的輕型海軍突擊力量成了這種近岸防禦思路的必然選擇。海空軍秘密入閩後,以魚雷艇、高速護衛艇為主的海上力量在空軍的掩護下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儘管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是一連串小艇擊沉大艦的成功戰例使得年輕的人民海軍在今後相當長時間裡對海上游擊戰有了極強的信心。1958年,炮擊金門時美國海軍的退避三舍,是尤其矚目的亮點,美國海軍艦隊的「紙老虎」名聲讓這種信心被進一步固化了,並且延續至今。從長遠上看,金門炮戰在國人心中或多或少的造成了一種相對普遍的輕敵情緒。

除了戰略格局的影響,從軍事技術角度看,即使當時美台軍隊打算在中國沿海發起一場大規模登陸作戰,那麼美軍可用的手段也和朝鮮戰場上一樣,仍然是以地面作戰為主,提供支援的主要是美國海空軍和國民黨軍隊的飛機,用的還是火箭彈和自由落體炸彈。面對面的地面交戰仍然是戰爭的重要模式。而解放軍的龐大規模,靈活機動的戰術和老百姓高漲的抗美熱情,已經讓美國人在朝鮮戰場上嘗足了滋味。朝鮮的土地上尚且如此,喜歡把對手引進來再吃掉的中國人在本土又會怎麼消化掉美國可能的進攻和國民黨的反攻呢?特別是隨著一系列引進和仿製的裝備開始進入解放軍的裝備庫,對方的海空軍在中國沿海越來越討不到便宜。當時中國開始引進的岸艦導彈射程已經遠遠超過12海里的領海範圍,對此西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毫無察覺,美國海軍的艦艇多年來在虎口下穿行而不自知。如果美軍輕舉妄動,很有可能會一頭撞在鋼板上。中國沿海可不是仁川。

從中國的經濟結構看,建國時中國的經濟自然也沒有和西方發生什麼緊密聯繫。中國在東西方的對峙中,已經成了一支重要的牽制力量。全國上下都在以前蘇聯為榜樣發展,「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中蘇之間漫長的邊界使我們可以很方便地獲取前蘇聯提供的支援,以及購買設備、器材。西方在海上形成封鎖態勢,造成的影響主要是使我們難以獲得一些先進的技術,以及阻礙相關技術人員回國效力。這種情況下,除了漁業,中國也就談不上有什麼像樣的海洋經濟。更不用說和現在一樣,去中東大量進口原油或者開發海上石油。當時的中國還沒有發展到今天這樣對海洋的渴望與依賴。

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長期沒有處在東西方對峙的核心;在一定時期內經濟上沒有對海洋的依賴;對方的有效干涉作戰模式應當是登陸作戰,這和我們的近岸防禦力量相比,無法擁有非線性優勢。綜合以上因素,不難看出當年的近岸防禦戰略暫時滿足了當時的安全和經濟需求。但是美國人雖然沒有最終吃掉朝鮮,卻幫台灣穩住了陣腳。此後對中國封堵的第一島鏈算是正式落了鎖。形成了對中國的海上包圍態勢。這種定時炸彈般的包圍態勢從此嚴重制約了中國海軍的發展,甚至有可能成為未來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現代艦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