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中蘇交惡至冷戰結束——從近岸走向近海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4-21]
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十年同盟一朝反目。中蘇交惡速度之快是以前沒有想到的。僅僅幾個月裡,「老大哥」成了「蘇修」。隨後的事情人人皆知。原本安全的後方有變成前線的可能,迫使中國的軍事戰略方向又一次轉移。

從60年代開始的20多年間,整個西北、東北都在準備應付蘇軍的進攻,挖洞積糧。特別是蘇軍大規模裝甲集群的進攻,使我們把注意力不得不集中於「反蘇修」的軍事準備上。幾乎動員一切力量都用於幾個重點工程:核武器、彈道導彈。此外,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的演習和訓練;各種革新創造也基本都是為了這個目的搞出來的。當時也考慮了蘇聯海空軍利用遠程轟炸機和艦隊對我沿海實施打擊,並且從渤海、黃海甚至東海組織登陸作戰的可能性,越南戰爭結束後,蘇軍在金蘭灣的軍事基地也是需要考慮的要素之一。不過這樣的作戰行動更有可能是策應蘇軍在東北和華北的作戰行動,而非主要作戰方向。為了集中力量防禦主要的威脅,海軍的任務就是在空軍的配合下組織抗登陸作戰,遲滯和消耗蘇軍於海上,力爭減輕陸地上可能面對的負擔。這種戰略格局下,除了核潛艇之外,海軍的地位和其它三個軍種比,毫無疑問是最為次要的。自身領土安全都成了嚴重的問題,過多考慮海權是不現實,也沒有什麼意義的。除了前蘇聯,西南也多出一個本是密友的新敵人——印度。雖然1962年一仗大獲成功,但卻讓印度為此放棄了不結盟政策,開始全力接受美國和蘇聯的援助,也是我們在西面必須考慮的潛在威脅。與前蘇聯的威脅增大相對應,美國人成了相對次要的對手。除了歐洲的對峙,美軍還把腳踩進了越南這個泥潭。因此這段時間裡中美仍然有一些較量,但是主要集中在空中,偵察與反偵察,滲透與反滲透等等,美軍從海上發動進攻的可能性不存在了,況且在冷戰後期,中國和西方還有一段蜜月期。中美蘇的三角中,美國人和前蘇聯手裡拿著中國牌,中國人手裡卻同時捏著蘇聯牌和美國牌,所以這種穩定的平衡也能讓中國幾次化險為夷。

中蘇剛剛分裂時候,我們的海軍只有4艘前蘇聯當年給的驅逐艦,即「四大金剛」,以及2艘日本造的古董驅逐艦和一些小型水面艦艇。面對前蘇聯可能的遠程空中打擊和兩棲登陸,海軍是無法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這也決定了中國的海防必然繼續立足於抗登陸作戰,所以重點發展了岸艦導彈,導彈快艇,而後逐步發展了潛艇、核潛艇、導彈護衛艦和導彈驅逐艦。作戰思想從海上游擊破襲到抗登陸,繼而作為海空防禦體系中的預警環節和火力前沿使用。由於我們面對的仍然是飛機空襲、兩棲登陸這一套戰法,所以和前一個階段一樣,仍然處在線性作戰的對抗模式下,引進來打的戰術依然具有實際效能。所以從技術上看,雖然武器裝備已經出現代差,好在這種代差還沒有引發作戰模式的根本變革,仍然可以通過近岸防禦達成防禦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間裡,海軍在西沙群島擊敗了南越海軍,穩固了西沙。80年代,赤瓜礁海戰中,我們的海軍又取得了一次艦炮對機槍的勝利。對維護中國在南海的合法權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這兩次海戰的勝利中卻暴露了很多問題,比如西沙海戰,雙方是從對峙,相互撞擊發展到交火,這樣正好發揮了小艇快炮便於近身格鬥的特點。從後來的報道中,人人都看到海軍戰士不怕犧牲,小艇打大艦,海上拼刺刀的事跡。而幾乎無人提及海戰中並非總有這樣的機會,這一仗贏得光彩奪目但是決不輕鬆。

赤瓜礁海戰中,雙方艦艇實力差距過大,中國海軍的艦艇幹的事情甚至比訓練中遇到的還要簡單,勝得毫無懸念。這場勝利後,美國媒體稱中國海軍「大發雌威」。不過沒有多少人想到,當時參戰的531艦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一艘防空型護衛艦,這意味著當時整個中國海軍只有使用艦空導彈對付兩個空中目標的能力,而所使用的「紅旗61」射程不過7∼10千米。對照之下,越南空軍已經擁有了射程50千米左右的空射反艦導彈,如果遭到空中打擊,那麼我們這幾艘護衛艦的命運也是同樣的毫無懸念。赤瓜礁海戰暴露出來的危機是極其嚴重的。

在82年的馬島戰爭中,低空掠海飛行的「飛魚」空射反艦導彈成功地使全世界海軍意識到了海軍艦艇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中國海軍在南沙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而且我們對此更是一籌莫展。勝利後面更多的是裝備跟不上時代而產生的窘迫和風險。英國的「謝菲爾德」號如果能夠及時發現目標,則還有把對手擊落的可能。而531艦上防空導彈的射程決定,即使能及時發現目標,中國海軍的士兵也只能看著對方飛機來去自如而無還手之力。英國的「海標槍」防空導彈發射間隔在兩分鐘以上,這已經是致命的缺陷了,而我們遠在西沙、海南的航空兵鞭長莫及,馳援南沙又豈是兩分鐘能做得到的?但是勝利畢竟存在,不少人還不能夠從勝利背後的陰影審視軍事技術發展,以及由此而來的作戰方式變革。空中打擊對艦隊威脅的增大,明確了海軍更加需要穩固的制空權來保障自身安全。「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絕非空話。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和西方的關係密切時,我們盡可能的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裝備。但是非常可惜,80年代末這種蜜月匆匆結束,和50年代末一樣,許多項目和計劃不得不中途剎車。軍事技術研究在文革影響下已經耽誤了太多的時間,而我們可以利用西方技術來縮短差距的時間又太短了。艦隊對空防禦問題也就遲遲不能得到有效解決。

這段時期內,中國的經濟出現了轉折,在和西方走向接近之前,中國曾經一度被四面圍堵的,經濟上近乎於世界隔絕,更不要說發展海洋經濟。但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和國外的貿易激增。其中主要的運輸途徑是海上運輸。當中國試圖走向市場經濟的時候,原有的一些壁壘必然要被打破。再也不能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了。從經濟上看,沿海經濟的起步要求一個比以往更安全的環境,同時也開始出現了海外利益及其相關安全的問題。自己已經不是一窮二白,再把敵人放上岸來,我們將蒙受巨大的損失。這些經濟問題使中國開始有了走向遠洋的動力。

這個階段裡,中國海軍經歷了一次低谷,然後又逐漸獲得發展機遇。最終得以開始從近岸防禦向近海防禦過渡,由於不存在嚴重的海上威脅,近海防禦對中國的安全和發展也是足夠的。無論如何,中國已經開始把眼光投向了遠洋,海軍先後派出編隊執行了出訪、護航等一些列任務。深藍色的太平洋上總算有了中國海軍艦艇的身影。當然,由於是在和平環境下,這樣的遠洋活動任務可以順利完成,並不意味著中國海軍已經具備了遠洋作戰的能力,我們仍然被困在近海。(現代艦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