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蘇聯解體至今——逐漸邁入「大海軍」時代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4-21]
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1991年夏天,一家企業的工作人員去上海旗篷廠購買小幅面的中蘇兩國國旗,打算用於外貿談判,但是廠裡的人告知蘇聯國旗停產了,除非能確定蘇聯這個國家還能繼續存在才會恢復生產。當然,這個生產再也沒能恢復。同樣是這個夏天,同樣是在上海,一艘新驅逐艦的灰色艦體滑入了黃浦江暖暖的水面,這艘尚未完工的驅逐艦後來被西方稱為「旅滬級」首艦的海軍「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

用「此消彼長」這個詞形容90年代初期開始的中俄綜合力量對比,應該是非常合適的。蘇聯這個大廈是突然倒下的,快得令人瞠目結舌。隨著北方強鄰走向頹勢,中國北部邊境的壓力驟然減輕。一直到今天,俄國人面臨的麻煩仍然沒完沒了,原來的華約國家紛紛倒戈,把北約的前沿一直放到了俄國人的家門口。而車臣爆發的衝突,也成了俄羅斯揮之不去的噩夢。俄國人毀掉了自己的經濟後,他們的軍隊也無法倖免。甚至連戰略火箭軍的正常用電都難以保證費用。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俄國軍事力量的萎縮——再萎縮。雖然這些事情在1991年尚無法預知,但是俄國的衰落是顯而易見的。

仗,打不起來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念頭不僅僅屬於一兩個人。曾經流行了一段時間的紀錄片《中國三軍揭秘》中,有過這樣的鏡頭。中國某高等軍事學院的幾個學員在鏡頭前爭論未來國際軍事戰略的走勢,一個戴眼鏡的學生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經濟走向全球化,國家之間可以通過貿易行為獲取自己需要的利益,而無須再使用戰爭手段,另一個學生則持不同觀念,遺憾的是鏡頭到此戛然而止,我們無法得知後者是如何反駁的。不過有一點毫無疑問,1990年∼1991年,伊拉克人和美國人的軍事行動實際上已經用事實作了回答:不是任何一種都可以通過貿易獲得的,人類還不可能擺脫戰爭。

大部分中國人沒有通過這次戰爭意識到軍事衝突的潛在危險依然很大,只是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動感到憤慨,曾經飽受侵略的中國百姓對侵略這種事情深惡痛絕。因此多國部隊把伊軍從科威特境內逐出,當然也是我們樂見的。總的來說,海灣戰爭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少戰略層次上的危機感。不過這場戰爭卻是美國人進軍號角的前奏。蘇聯垮了,美國人在歐洲沒有了原先的強大對手,現在可以把精力轉向了,那麼還有哪個國家有足夠的發展潛力,在未來可以成為美國的對手呢?原來三個人的牌桌上,突然只剩下一個對手,美國人的眼睛自然緊緊盯在了中國身上。為了防止中國強大到足以影響美國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宰地位,中東可以用來當作鎖住中國的鏈條中的第一個環節。因為控制了中東,就可以控制對中國至關重要的能源。在中國大陸的東南,台灣問題也再次凸現出來,海灣戰爭前,什麼時候看到台獨勢力如今天這樣囂張?

另外還有與之相呼應的釣魚島問題,日本人也不甘寂寞的湊熱鬧來了。南面,周邊國家正在七手八腳的瓜分中國南海的石油資源。印度也沒有閒著,其海軍的膨脹速度遠遠超過了它的經濟增長速度,「印度洋是印度人的印度洋」的口號響徹在印度洋上,而且誰都知道這口號是喊給誰聽的,反正如果美國人來了,印度人一定會給美國人打個對折。堵著馬六甲海峽,又要派編隊到中國南海演習,意欲何為呢?戰略格局的變化導致我們的軍事戰略方向又一次不得不進行180°的轉彎。不管是為了台灣問題、南沙問題、還是貿易以及能源問題,我們遭受的主要威脅基本上都是來自海洋了,而且和以往不同,新的威脅不是通過敵人的登陸和入侵體現的。而是一旦有事,即可通過對貿易通道的封鎖,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帶的打擊,或者在台灣、南沙、釣魚島這些熱點地區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發起挑戰來實施對中國的威脅。

威脅方向的變化,確定未來的軍事行動更有可能發生在海上,這就要求海軍在三軍聯合作戰中發揮樞紐與指揮核心的作用,空軍和陸軍依托海軍靈活發揮。不僅在一場戰役中如此,就整體而言,海軍成為中國國防體系中的核心,承擔主要對外作戰任務,以獲得更大的防禦縱深和打擊範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在現今的戰略格局中,我們除了面對這樣的硬性威脅,還遇到了一個特殊的軟性壓制。中國人有一個特點,非常在意別人以什麼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出於對和平的熱愛,我們不希望和周邊國家有任何戰爭風險,不願意被任何國家當做威脅來敵視。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特點卻成了對手試圖捆住中國手腳的另一個套索。他們不停的拋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試圖在中國和鄰國之間造成一種不信任。希望我們盡可能的減緩和壓縮軍事建設,以抵消這種不信任的產生。打算用中國人的頭腦捆住中國人的手腳,算得上比較高明的一招棋了。這一方面,我們的對手幹得不錯,至少我們當中有少數人現在依然非常擔心中國的軍事力量發展會進一步擴大這種言論的傳播。就在周邊國家不停掠奪中國資源的時候,這些人卻在不停地擔心自己的行動是否會引起周邊國家的不悅。尤其是海洋戰略方面,不費一兵一卒,把中國海軍困在沿海港內,是對手夢寐以求的。但是這些事情正好說明了一點,中國如果放棄遠洋的爭奪,則最大程度的符合了對手戰略利益。「中國威脅論」的目的既然在於遏制中國向遠洋的發展,那麼也恰好說明,我們走向遠洋是符合中國安全利益的。

從軍事技術角度看,這一階段我們正好面臨了軍事技術革命帶來的挑戰。在冷戰中積累下來,卻一直沒有機會一顯身手的很多新技術沒有被荒廢。蘇聯解體後發生了一系列戰爭和衝突。這些戰爭給中國軍人帶來的震驚是以往任何一場戰爭都不能比擬的。我們過去的很多觀念在這些戰爭中也一同被摧毀了。海灣戰爭打響之前,我們根據越南戰爭的經驗,預計美軍在科威特將付出巨大的傷亡。但是戰爭卻變成了一次靶場上的狩獵行動。美軍的作戰行動幾乎是單方面的打擊,伊軍士氣和素質固然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武器裝備的代差已經擴大到了作戰模式的代差。當自己的坦克、車輛、飛機被不斷的擊毀,卻又根本搞不清打擊來自何方時,士氣怎麼能不崩潰?美軍進行的是真正的「非對稱」作戰。而且其「非對程」特點反映在各個方面。尤其是美國掌握了絕對的制空權,對伊軍可以隨時隨地展開精確打擊。體現出來的空軍的嶄新作戰能力,這是我們以前沒有預料到的。我們仍然認為地面戰會佔絕大部分。

如果說海灣戰爭令我們感到震驚的話,那麼科索沃是應該讓我們猛醒的了。這一次我們的軍事分析家普遍認為科索沃的地理條件比伊拉克更複雜,軍隊鬥志更強。美軍要解決科索沃問題就不得不通過地面交戰。要進入另一個越南般的泥潭,僅僅依靠空中打擊是無法贏得一場戰爭的。可是正所謂「天不遂人願」,美軍不僅沒有陷入地面苦戰,反而是僅僅通過空中打擊就贏得了這場戰爭。事後有些媒體報道美軍的空襲並不成功,因為僅僅擊毀了南聯盟10多輛坦克,美軍不敢進入地面交戰云云。這恐怕是我們有些人在震驚之餘想盡辦法在安慰自己。稍微想想就知道了,既然能夠贏得戰爭,何必在意擊毀幾輛坦克呢?何必一定要讓地面部隊敢於進入交戰呢?目的已經達到,通過什麼方式並不重要。美國這次通過技術優勢,打了一場「非線性」戰爭,能做到這一點,又何必使用原來的「線性」模式呢?

美軍的「非接觸」戰法充分發揮了遠距離精確打擊的效能。最典型的就是盡可能使空襲武器的發展向「防區外」演化,空軍從高炮、防空導彈的防區外實施打擊,海軍從岸防兵力的防區外實施打擊,把防禦方的防禦體系甩在了一邊,當進攻方的打擊縱深遠遠大於防禦方的防禦縱深時,防禦就已經成了單純的消極防禦。除了巨大的打擊縱深,進攻方同時還佔有戰略機動性的優勢,那麼防禦體系是可以被輕易撕裂的。技術對戰術的影響,在這兩次戰爭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許多我們曾經擁有的優勢已經不再存在。以前我們的海防體系能夠提供足夠的防禦縱深,讓來犯之敵不得不以身犯險。而現在對手的技術進步使其打擊半徑遠遠超過了以前兩個階段,使得其攻防縱深超過了我們原來體系的防禦縱深,可以利用打擊縱深的優勢,通過遠程精確打擊避開我們的防禦體系,直接攻擊我們的要害。

原來的近海防禦思路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已經有了鞭長莫及之痛。中國的經濟環境和以前相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樣的打擊,對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也許造不成多大的損失。美國人用戰斧在阿富汗打擊對手的營地,造成的不過是少量的人員和物資損失,但是對一個經濟發達地區呢?台灣人曾經說過,大陸每天送給台北一次空襲警報,台灣的經濟就撐不了多久了,而現在我們的沿海地帶也將暴露在可能的打擊之下了,不說導彈直接摧毀了什麼造成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單單是這種危險的存在,就會極大地擾亂當地的經濟活動。中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沿海出現了了大片的經濟發達地帶,如果遭受威脅,經濟活動停滯造成的損失就是天文數字。

另外,中國的戰略結構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的能源,交通,電力和信息都相對集中地依賴少量節點,隨著對手打擊縱深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節點會處在對手電子壓制和火力打擊下,即使其中一小部分節點遭到損毀,西部對東部的支援就會被切斷,諸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這些地區,尤其無法承受能源、交通和通信的中斷。這種釜底抽薪的打法,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有甚於前者。另一方面中國的外向型經濟和近年對能源越來越大的需求也要求保障對外貿易通道的安全。但是這些通道的安全基本都受別國海軍的制約,尤其是「銀河號」事件已經提醒了我們,中國的海上貿易、交通線是何等脆弱。如果要在如此寬大的防禦地帶上按照原有思路就地組織消極防禦,那麼我們大量的防空兵力、航空兵力和電子戰部隊將不得不被牽制在寬正面大縱深的本土防禦中。因此從戰略安全,軍事技術和經濟角度看,發展遠洋防禦,已經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劍比對手短,那就該跨前一步了。中國以前不是一個海洋國家,現在的經濟環境以及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則要求中國必須成為一個海洋國家。我們過去的海洋戰略只能適應當時的國際環境,技術條件和經濟需求,無法在今天的戰略環境下繼續有效的確保中國的穩定和發展。在今天如果仍然不能把思路及時轉變過來,就會給自己豎起一道堅實的牢籠。我們和對手的差距也就會進一步拉大。

即使明確了方向,但還要面對一個現實,我們仍然被困在近海淺灘。由於圍堵依然存在,技術差距依然存在。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海軍現在仍然是一支近海防禦力量,須繼續奉行近海積極防禦戰略。(現代艦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