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祝》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4-22]
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改革老戲

 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是越劇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1953年底拍竣。當時風靡一時,在香港創造了票房記錄。

 事實上,《梁山伯與祝英台》原名《梁祝哀史》,是越劇舞台上的保留劇目。

 當時的《梁祝哀史》按現代人的眼光分析,就是迷信和色情的雜燴:梁山伯之所以和祝英台同窗三年認不出她是女子,是因為梁的魂魄被祝攝走;後來歸還於他,他才明白她是女郎。「回十八」的路上,想著祝英台的梁山伯滿嘴的黃色唱詞。

 1940年,逐漸出名的袁雪芬帶領一些志同道合者,開始越劇改革運動,大量上演新戲。《梁祝哀史》再次上演時,變成了《新梁祝哀史》,內容大量精減,祝英台成為天真、忠貞的少女,梁山伯則是那個呆而可愛的書生,兩人的愛情成為乾淨、明亮、永恆的悲劇。當時每次上演,台下經常哭聲一片。就這樣,電影版的前身基本成型,由於袁雪芬和范瑞娟的出色演技,別的演員基本放棄演出此劇。老的《梁祝哀史》就此慢慢消失。

 拍成彩色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國戲曲觀摩大會舉行,指定袁雪芬、范瑞娟進京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上級明確地通知:毛主席指示,馬上要開拍彩色電影。

 1952年年底,《梁山伯與祝英台》開始拍攝。參與人員非常激動,當時一部黑白電影投資近20萬元,彩色電影要翻倍。儘管財政緊張,但還是投入了拍攝。只是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覺得技術上不過關,投資額大、數次建議改拍黑白片。

 當時蘇聯專家明確地說:「你們要拍彩色電影,再過3個五年計劃再說,現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

 最後,能不能拍成彩色片的問題被提出,而且集中在兩盞從蘇聯進口的阿克炭精燈上,彩色電影必須光源充足,這兩隻燈一閃一閃,總在眨眼,不能起到應有作用。電影廠決定改拍黑白片。於是,彩色佈景和服裝必須重新設計,大家在拆佈景的時候,電工突然發現:掉頭安裝的阿克炭精燈可以正常工作了———「原因就是裝倒了這麼簡單。」袁雪芬找到了當時的宣傳部長夏衍,請他到攝影棚看看,從攝影機鏡頭裡看到的彩色畫面很明麗,於是,召開現場辦公會,再次決定拍攝彩色影片。

 最需要的時候,連上海市防空用的探照燈都借到了攝影棚,白天在這裡支持拍電影,晚上送回去進行防空照明。

 眾口稱讚

 11個月的辛苦過去,影片竣工。當時的上海市市長陳毅前來審查樣片,對這部電影大加讚賞:「不是有人說我們沒條件拍攝彩色片嗎?現在拍出了,不是很值得總結嗎?」

 其實,《梁山伯與祝英台》被負載的政治意義還不止於此。當時普遍的國際輿論對新中國抱有敵意,在文化方面,認為共產黨中國壓制文化發展,只會搞一些軍事題材的宣傳品。

 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指示中國代表團新聞處放映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200多名記者被這樣陌生而優美的文化刺激著,當時主要的國際輿論轉了風頭:「誰說共產黨不要文化?新中國建國不久,就拍出了這樣美麗的愛情彩色片。」該電影不斷地在國際上巡遊,並在若干電影節上獲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