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黃飛鴻神話的開始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4-22]
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黃飛鴻》電影系列始拍於1949年,創始人是導演胡鵬,名為《黃飛鴻傳》,又名《黃飛鴻鞭風滅燭》,扮演黃飛鴻的是粵劇名伶關德興。一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關德興主演了數十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可以說在香港,關德興這個名字一度和黃飛鴻是畫等號的。當然後來還有成龍的黃飛鴻、李連傑的黃飛鴻,但是沒有關德興,就不會有創下系列電影世界紀錄的100部《黃飛鴻》,更不會有代表中國儒家倫理道德觀的英雄人物———黃飛鴻。

電影大歷史:一個神話般的儀式

1859年的某月某日,在佛山、廣州或者順德一帶,有個12歲的小孩穿著單薄的衣衫,當街習武,順帶搭售自家出產的跌打藥。他或許已經想好了漂泊生涯的下一站,但是他怎麼也不可能預料到,他的名字正在他有板有眼的一招一式之間被推向了未來的歷史,跨越時空,除養活了一大幫的芸芸眾生之外,還成為香港乃至整個中國的一個民族偶像。

歷史上的黃飛鴻一生顛沛流離、坎坷困厄,駕鶴西去的時候,後人甚至無力殯葬。碰巧他弟子的弟子朱愚齋是一位文學愛好者,於是《黃飛鴻別傳》在他的筆下誕生,對自己的這位師祖的人生道路進行了一次精彩演義。電影人的嗅覺總是敏銳,於是也就有了第二次演義。

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懷著牛刀小試的心態拍攝了《黃飛鴻傳》,哪知道庖丁解牛解出的是大天地,在關德興、成龍、徐克、李連傑一干人等的推波助瀾下,百部與黃飛鴻相關的電影接踵而至,一舉就問鼎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形成洋洋灑灑的黃飛鴻電影家族序列。電影湊了熱鬧,廣播也不是省油的燈。香港電影史專家余慕雲描述過這樣的一番景象:上個世紀50年代,香港「播音皇帝」鍾偉明連篇累牘地播講與黃飛鴻有關的故事,聽眾也不厭,只要一開講,就快馬加鞭往家裡趕。廣播如此,電視劇也不是等閒之輩。雖然中年的、青年的、少年的黃飛鴻演義得差不多了,但是幼年的、老年的黃飛鴻還是「寶藏」一座座,尚待挖掘。

什麼叫經典?經典就是要經歷時間和空間的雙重考驗,並獲得衍生的意義。武俠電影是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影壇的試金石,黃飛鴻電影位居武俠電影的正中要席,所以黃飛鴻電影曾經成為香港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的一張門面。電影賦予「黃飛鴻」這三個字眼以意義,「黃飛鴻」這三個字眼讓電影獲取了力量。電影之內,「黃飛鴻」成了中國電影的一張品牌,成了捍衛民族尊嚴、維護人性善道的象徵;電影之外,「黃飛鴻」成了他出生地佛山的一張文化品牌、旅遊品牌,甚至就是一棵搖錢樹。可是,這一切的熱鬧與歷史上的黃飛鴻無關。這是影像的黃飛鴻,是文化的黃飛鴻,是商業的黃飛鴻……可能惟獨不是他黃飛鴻本人。

渲染之極歸於平淡,演義之極歸於真相。對於黃飛鴻的電影演義已經無以復加,但卻一直無以得見一部最接近客觀歷史事實的黃飛鴻傳記電影。或許,神話才是人們所需要的,酣暢淋漓的尊嚴和前俯後仰的歡樂只能來自一個神話般的儀式。

口述影像:司徒安:黃飛鴻神話的誕生

關德興活現了黃飛鴻

40年代胡鵬拍攝黃飛鴻其實是有點投機的性質,他那時候是有戲就拍,並沒有想過長遠的發展,或者說是有心無力,投資方對影片的投入很少,製作也很隨便。是關德興活現了黃飛鴻,讓他的形象變得生猛。觀眾喜歡有真功夫的電影,比如關德興演過一個《神鞭俠》的片子,用鞭子打熄蠟燭,這就是關德興的真功夫。

關德興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生硬的人,不苟言笑的,這倒契合了黃飛鴻的形象。他也像黃飛鴻一樣要求自己,把自己給神化了。他常常教導他人,坐要方方正正,不能靠在椅背上。50年代香港一共出產過60部黃飛鴻電影,除兩部由白玉堂扮演黃飛鴻外,其他都是由關德興扮演。關德興成功地扮演了黃飛鴻,樹立了一個典型的具有中國儒家倫理道德觀的英雄人物形象,得到了觀眾的歡迎。

《黃飛鴻》不能拯救粵語片

胡鵬和關德興合作的時候,片子主要是在內地取景拍攝,因為朱愚齋的小說有很多內地的特色。但是拍了幾部之後,朱愚齋的小說就沒有了。後人繼承他寫的東西,質量不行,觀眾也越來越少。

1968年左右,香港粵語片賣向新加坡的版權價格一路走低。這個時候關德興從美國回到香港,有人找他繼續拍片子,他就找到了我去做編劇。或許有人認為,我們當時拍《黃飛鴻》是為了拯救粵語片,其實不是這樣。我編黃飛鴻的階段已經覺得粵語片沒得拍了,完全賣不出價錢,行內人都覺得沒有什麼搞頭了,我們就是想拍幾部電影給人看。

胡鵬拍片子的時候,黃風是他的編劇。後來我做編劇的時候,黃風是我的導演。我要求的是,人物一定要有性格,不是一見面就開始打。不要把黃飛鴻神話了,他一樣要被人欺負,所以在橋段上,我加入了一些迫害和一些追殺,要讓黃飛鴻也進入危機境地。但我要求和導演談戲的時候,他說:「你真煩,寫出來就是了,只要內容的時間足夠拍出來就行,不要談了。」

後來國語片裡的黃飛鴻是「少年黃飛鴻」、「靚仔黃飛鴻」,有人甚至大寫他和十三姨的關係,我覺得有點偏了,他們要的可能只是黃飛鴻三個字罷了,而且特技也用得比較多,不像以前完全就是講求真功夫。

香港功夫片從《黃飛鴻》開始

李小龍、成龍、李連傑他們主演的功夫片都可以直接追溯到「黃飛鴻電影」。或者說,是「黃飛鴻電影」逐漸進展到了後來的功夫片。在它之前的所謂武俠片《七劍十三俠》和《七劍下天山》之類是無法直接導出後來的功夫片的。

而且「黃飛鴻電影」在全世界都有名氣,可以看做是中國走上國際的先頭部隊。很少有以一個人命名的電影可以超過100部,這在全世界都是沒有先例的。儘管當時的電影製作水準很差,但它能走上國際舞台,我想是因為它講究中國人的真功夫,發揚了中國文化。

如果說「黃飛鴻電影」對於香港社會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所有當時的「黃飛鴻電影」都主題正確,對社會有正面的教育意義。它們都是教導人應該忠孝仁義、尊師重道,這也是關德興在拍片時的要求。其實這樣的主題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經過氣了。

我覺得「黃飛鴻電影」已經風光不再,李小龍和成龍也把功夫片拍到了盡頭,現在是「21世紀殺人網絡」的時代了。在今天所能見到的關於黃飛鴻的記載中,以林世榮弟子朱愚齋寫的《黃飛鴻別傳》為最早,朱愚齋當時談到了很多的武術淵源,在那個信息閉塞的時代,很有吸引力。現在如果還要繼續拍黃飛鴻的話,也應該多一些涉及中國的歷史和武術淵源,而不是簡單的打打殺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