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傷痕電影」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4-22]
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文革」結束後,電影界重新開始在「文化荒原」上建設。「文革」留給人們心靈上深重的、難以根除的傷痕,這在文學界直接表現為「傷痕文學」的出現。隨著「人啊,人!」的呼喊聲,人性的覺醒與人性的討論開始「浮出海面」,中國似乎重新回到了五四時期的感傷、迷茫與歎息交織的氛圍中。

電影復興之初,「傷痕電影」便以普通人的視角演繹一個個令人心碎的悲劇故事,提醒人們記住傷痛與血淚,記住政治浩劫在新中國歷史上留下的無法抹去的烙印,而這一系列「傷痕電影」的出現也在中國電影的歷史上書寫下獨特而意味深長的一筆。

纍纍「傷痕」化為力量的源泉

1979年,無論是在中國社會政治史還是文化史上,都是一個異常重要的年頭,對於電影史來講同樣如是。各大製片廠共生產故事片65部,出現了不少優秀影片。這個時期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不少影片帶有很大程度的實驗性,正是他們的努力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少年輕導演也紛紛冒頭,他們的大膽嘗試為「中國新電影」運動拉開了序幕。 

楊延晉與滕文驥的巧合碰撞

1979年有兩部「傷痕電影」特別引人注目,一部是上影廠出品,楊延晉、鄧一民導演的《苦惱人的笑》,另一部是西影廠出品,滕文驥、吳天明導演的《生活的顫音》。兩部影片同獲當年文化部授予的優秀影片獎,這對於幾位「而立之年」的導演來講是很大程度的肯定。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一南一北」的導演類似的背景或許是不約而同崛起的起點。

滕文驥1944年出生於北京,自小受家庭影響喜愛音樂,從小的理想就是獻身藝術。由於當年音樂學院並不招生,他便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校不到兩年「文革」開始,學校被迫停課,1968年畢業後被分配到西安電影製片廠,擔任場記、助理導演。楊延晉出生於1945年,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1973年進入上影廠,改學導演。兩人在同一年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並在導演手段上做了大膽嘗試。

「傷痕」後的輝煌

二位導演的處女作均獲得廣泛讚譽後,在80年代達到自己事業的最巔峰。如同人們對於十年浩劫的痛苦反思之後,「人」被重新發現和認識,纍纍傷痕是負擔,但同時也是力量的源泉。

西影廠(西安電影製片廠)比起老牌的上影、北影和長影廠來說是非常年輕的,從1956年成立到「文革」結束並未有太大的發展,也沒有拍攝出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影片。正是1979年由滕文驥、吳天明執導的《生活的顫音》廣受讚譽而從此拉開西影廠闊步前進的序幕,此後《西安事變》、《人生》、《老井》、《紅高粱》、《黑炮事件》、《盜馬賊》、《孩子王》等一大批優秀影片出生於西影,並在各種國際電影節抱獎而歸。而滕文驥導演也在80年代拍出了《棋王》、《都市裡的村莊》等優秀影片,並從《生活的顫音》開始,以《黃河謠》、《春天的狂想》等延續音樂片的嘗試。

楊延晉導演則在執導《苦惱人的笑》一展才華之後,於1981年拍攝出一部更顯功力和更有影響力的作品《小街》,這部影片公映後反響很大,更有學者稱該片在電影敘事上的革新行為,堪與稍後出現的《黃土地》媲美。1985年他執導了《夜半歌聲》後又有《T省的八四、八五年》、《女市長的私人生活》、《少女與小偷》等片,並投拍了電視劇《幾度夕陽紅》,後與台灣著名女作家玄小佛結為伉儷。

「悲劇皇后」潘虹初上銀幕

潘虹,23歲出名,27歲得全國大獎,29歲得國際大獎,32歲在日本東京電影節獲「世界十大影星」稱號的命運寵兒。潘虹在內地享有「悲劇皇后」的美稱。1973年,潘虹以自己樸實無華的表演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也是由於潘虹耐人尋味的眼睛,被導演楊延晉選中做了電影《苦惱人的笑》的女主角——一位在講真話還是說謊中徘徊的女性,並一舉成名。這也是潘虹拍的第一部電影。

潘虹曾在發表的日記中回憶道:「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現在擺出來的照片中只有一張是留著長髮的。那是我做女孩子時拍的,那時剛從戲劇學院畢業兩三年,是一個充滿著夢想又不斷編織著夢想的年齡。大家都想成為一個明星,都想擁有一個白馬王子,我也不例外。儘管我在該年輕的時候好像也沒年輕過,從我畢業後演的第一個角色《苦惱人的笑》中傅彬的妻子開始,就開始演婦女,演那種有家庭、有孩子、有丈夫,很早很早就把所有的挫折都受夠了的女人。回頭去想,這種感覺也好也不好,可我確確實實是從那樣的時候走過來的,時至今日,多少還帶點那時的印記。我留著它,就是想提醒自己,我曾有過這樣的一個年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