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英雄本色》和小馬哥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4-22]
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出現了「英雄片」熱潮,此潮流的首創者當屬吳宇森和他的《英雄本色》,「英雄片」的出現進一步取代了武俠功夫片在動作類型中的主導地位。景觀完全當代都市化,新式槍械武器取代了刀槍劍戟,武林門派之爭也變換為黑幫利益之爭。「江湖」也落實為錯綜複雜、明爭暗鬥的香港社會。在香港影評人評選的港片百部佳片內,《英雄本色》始終排名第一,它對港產片的影響可謂深遠。

 吳宇森:被暴力和信仰撕裂

 如香港著名影評人石琪所說,「《英雄本色》觸及男人的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男女情、冤屈受害之情與報仇雪恨之情,堪稱多情而善感之作。」在此之後吳宇森堅持「英雄」路線,又拍出《喋血街頭》、《辣手神探》,在美國完成《終極鏢靶》、《斷箭》等片,卻難以超越《英雄本色》的豐盈與情理均衡。

 曾搖擺於不同類型

 吳宇森的生平帶有傳奇色彩,1948年生於廣東,新中國成立後隨家人定居香港。據他回憶,童年生活辛酸,一家大小無安身之所,父親染癆病,週遭黑幫橫行,生活一貧如洗。吳宇森自言年輕時,內心被暴力及信仰兩種力量撕裂,因此這兩種力量都成為他作品的重心。

 吳宇森出身片場體系,最初任職國泰製片助理,1971年轉投邵氏,成為大導演張徹的副導。他曾表示,從張徹那裡學會炮製動作場面。吳宇森一直對張徹崇敬有加,但是卻迴避了張徹風格中的那股氣壯山河的陽剛之氣,少了幾分大家風範,卻多了幾許個人風格。其1979年的作品《豪俠》,可視為向張徹男性情義的暴力電影傳統致敬。而他獲私人投資的首作《鐵漢柔情》礙於過度暴力,經刪剪後才獲准於1975年公映。嘉禾公司賞識他並將之招至旗下。吳宇森多才多藝,執導功夫片之餘,還協助許冠文,從對方身上學會炮製喜劇,1976年他執導的粵語戲曲片《帝女花》獲得讚譽。1977年至1986年間,他先後執導了八部喜劇片,坦言當時的自己搖擺於不同類型之間,「我愛娛樂觀眾,令他們開懷大笑」,也愛描寫暴力,「不少人看到人家挨打,情感會得到宣洩」。

 無淚乃英雄本色

 80年代初,「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湧,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新導演嶄露頭角,吳宇森卻因其作品票房慘淡,調職台灣監督新藝城的次級製作,並執導兩部不太重要的喜劇。1983年他拍攝了沉鬱的影片《英雄無淚》,講述香港僱傭兵在越南的故事,但遭「雪藏」,至1986年才獲准公映。事業的最低潮期,吳宇森與徐克決定重拍龍剛1967年的經典《英雄本色》。

 1986年新版《英雄本色》面世,把重點從黃黑兩道對釋囚謝賢的逼害轉移到黑道中人周潤發、狄龍堅守不渝的友情,極力渲染周、狄兩人生死與共的豪情義氣。《英雄本色》並非港台江湖黑幫的內幕暴露,亦非社會現實的反映,而是活脫脫英雄神話的再造,完全是創作者的主觀願望、感情的投射。影片上映後空前賣座,且開創了黑幫「英雄片」的電影潮流;此外,主演過張徹眾多武俠片的狄龍亦因此再度當紅,而周潤發更成為香港極受歡迎的紅星。1987年《英雄本色2》繼後推出,雖然賣座依然,卻遠不及《英雄本色》。1989年吳宇森拍出更風格化的《喋血雙雄》,在本土叫好又叫座,90年代初更受西方觀眾歡迎,使他有了突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