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外國人士看中國60年:開放中國用實力贏得認同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9-16]
放大圖片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北京30萬軍民參加的開國大典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歷時3小時。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每年的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新華社發

  新中國成立60年,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6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無比的勇氣和毅力,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一個個令世界矚目的奇跡。

  60年風雨兼程,60年迎頭奮進。

  如今的中國,經濟充滿活力,社會和諧穩定,綜合實力日益強盛,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圖為2008年8月8日晚,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這是開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華社發

  馬來西亞前駐華大使馬吉德、突尼斯前駐華大使哈迪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駐北京首席記者吉米、孟加拉國《今日新聞》報主編艾哈邁德、俄羅斯商人巴耶夫……他們的國籍、職業各不相同,但都關注著中國的發展,通過親身經歷,見證了中國的巨變。

「奇跡每天在你眼前出現」

  藍綠服裝、自行車王國、外匯券、憑票購物……曾經,這些名詞是外國人在描述中國時常用的詞彙。而對於三四十年前的中國人來說,物質文化生活貧乏,大街上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就是個不大不小的新鮮事兒。

  曾任荷蘭《新鹿特丹商報》駐華記者的盧福陽在1989年去雲南麗江旅遊時,人們會盯著他看。購物時必須用外匯券,許多買賣人因為不認識外匯券而拒收,曾經令他無可奈何。烏克蘭議會中國問題專家夏光在中國留學時見到的「中國人不分男女,大多都穿著藍色或黑色的褲子,不太注重自己的外表打扮」。「中國老百姓看到外國人都跟看猴似的,經常圍著指指點點」。

  意大利《晚郵報》記者薩保羅1985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進行了兩個月的短期交流。那時候和中國人聊天,他「覺得自己和中國人彷彿身處兩個不同的世界」。「我聊的找工作、辦公司、外出旅遊、環遊世界、各種各樣賺錢的途徑,中國人聽得雲遮霧罩,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經歷,」薩保羅回憶道。

  而現在,中國的開放程度、物質發達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城市,高樓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達,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在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取得積極進展。現在,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老百姓腰包鼓了,眼界開闊了。近年來,載人航天工程圓滿成功,北京奧運會勝利閉幕,更是大大提振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

  孟加拉國海外貿易公司董事長巴什爾烏拉對中國幾十年發展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個「變」字。巴什爾烏拉有個中文名字叫百興隆,自1966年初訪中國以來,他先後訪問中國74次。他回憶道,「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還很封閉,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都沒有幾家涉外酒店,出租車很少,沒有多少中國人會講英語」,而現在「低矮的平房已經被摩天大樓所取代」,他的很多中國商業夥伴都會英語,「交流起來十分方便」。

  津巴布韋前駐華大使穆斯萬格瓦用他在北京的所見所聞這樣評價中國日新月異的改變:「在北京,變化天天發生,你的確看到奇跡每天在你眼前出現。在北京問路不能以建築物為基準,因為在很短的時間裡,舊的建築不見了,新的建築突然間矗立在你眼前。」

  馬來西亞前駐華大使馬吉德用這樣一個細節來講述他對中國60年巨變的感受。他發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內地人給馬來西亞親友寫信,多數是表達生活困難,希望外國親友提供經濟援助;現在中國內地人也經常給馬來西亞親友寫信,但內容卻是希望他們回鄉看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北京首席記者吉米在中國生活了38載,從1971年因祖國菲律賓時局動盪被迫留在中國後,他當過知青、經歷過文革、從北大畢業成了記者。先後在美國《新聞週刊》和CNN工作過的吉米,目睹了中國的變化,報道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偉人鄧小平逝世、香港回歸、北京舉辦奧運會……在他看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自不在話下,但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的深刻變化,他說:「今天的中國人正以積極開放的心態擁抱這個世界,所有這一切在30年前簡直無法想像!」(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