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這已經是我十一長假以來送出的第7份結婚紅包了。」昨天上午,在北京海澱區的婚宴現場,工薪族小張掏出即將送給新人的紅包,吐著舌頭長歎。十一長假,新人扎堆結婚,長假過後不少網友們紛紛在網上曬起了禮金賬單,對於他們來說,一張張喜帖就如「紅色罰單」讓人實在不堪重負。
8天的長假就安排了六個婚禮,讓小張接請柬接到「手發軟」。每場婚禮準備三五百元的賀禮,這一個月工資就差不多擱進去了,可請柬上都是親戚朋友,無法拒絕,這讓工薪階層的小張只能暗地裡大吐苦水:「本來親友結婚是喜事,可這請柬扎堆實在是讓人高興不起來。」小張說。
有人更是將禮金在網上曬了出來。一位網友列出了他長假期間的收支表:9月工資4200元,單位發放過節費1000元。10月1日弟弟娶媳婦,送上禮金2000元;10月3日同事嫁女兒,隨禮400元;同日一位同事喬遷新居,送禮金400元;10月5日大學同學結婚,送上600元禮金,外加中秋節給岳父岳母送的禮物,一筆賬算下來,上月收入已經所剩無幾了。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十一長假期間,不少人參加的婚禮少則兩三個,多則六七個。
新婚送禮錢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傳統習俗,幾十年來,禮金也從幾毛錢升值到幾百上千元。54歲的劉女士清楚地記得,自己1979年結婚的時候只花了三百多元,那在當時已經是不小的數目了,親戚朋友的禮物主要以枕巾、臉盆等生活用品為主,最大的禮錢也只有大哥給的20元錢,和現在動輒數十萬元的婚禮實在沒法比。
專家認為,年輕人應以「開放」的心態對待禮金,「紅包」的數量只是一種民間約定俗成的禮數,並沒有明文規定過什麼,送禮應量力而行,一件有意義的紀念品要比純粹送錢更能體現心意。(來源: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