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到11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首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已經過去整整一年了。短短一年間,佔全球經濟比重近九成的二十個國家的首腦三度聚首,成功「令全球經濟懸崖勒馬」,並為一個新的合作時代奠定基礎。然而二十國集團的活動中也時常出現令人擔憂的現象。
二十國集團的出現是全球議事格局根據經濟格局變化作出的必然調整。西方發達經濟體在過去三十年的全球經濟活動中已逐漸失去其支配性的權力和能力。經濟全球化令新興市場迅速崛起,二十國集團的作用也意味著發達國家可單方面決定全球經濟命運的時代已經遠去,一個全新的合作時代業已降臨。
一年來,二十國集團所取得的成績皆源於「合作」二字。樂觀者發現,在一年間的三次峰會上,擱置爭議、採取共同行動、恢復市場信心、避免危機惡化蔓延成為各方的共同利益所在,保持經濟刺激措施、改組國際金融體系、反對貿易保護等共同訴求三次被寫入峰會公報,一年間三次峰會也在推動全球信心逐漸升高。
不過也應冷靜看到,二十國集團也出現效率性和約束力問題的隱憂。二十國集團包含了更多元的利益訴求,因此二十國集團也相對更難以達成有約束效力的共識。在某些方面,二十國集團在這一年中承諾大於行動,並且許多承諾流於形式,乃至出現言行不一,貿易保護問題就是突出一例。
據獨立監測機構「全球貿易警報」公佈的數據,自去年華盛頓金融峰會以來,二十國集團成員實施了121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另有134項在醞釀過程中。中國成為最大受害者,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產品發起88起貿易調查,包括17起反傾銷和9起反補貼調查,涉及金額總計102億美元。
此外,還應看到,二十國集團的出現也是各方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佔據在後危機時代「有利地形」的博弈結果。美國作為二十國集團的主要倡導者之一,目前也在這一組織內擁有很大話語權。美國通過二十國集團既稀釋了歐盟在八國集團中的多數優勢,在全球經濟的一些方面又聯合歐盟對中國施壓。
梳理二十國集團三次峰會的演進脈絡,可以發現美國逐步轉守為攻。第一次華盛頓峰會與會各方將矛頭對準美國,就危機成因等達成共識。到了今年的倫敦峰會,危機蔓延已得到有效控制,峰會上各方勢力趨於均衡,美國有效抵制了歐盟提出的更激進金融監管改革要求。而到了匹茲堡峰會上,全球經濟形勢大為緩和,美國拋出所謂「全球經濟再平衡」問題,聯合歐盟加大對中國施壓力度。
由於各國經濟在危機中受損程度不一,回升速度不一,並且經濟增長結構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當前所採取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出現差異。在後危機時代,共識的領域在縮小,分歧的萌芽已穿破地面。在這種情況下,所謂中國增長模式、人民幣匯率等問題被老調新彈。而導致危機發生的不合理國際貨幣體系以及可能影響經濟持續回升的美元貶值等問題被刻意忽略。
俗話說,共患難易,同富貴難。可以想見,隨著全球經濟日益好轉,在二十國集團內部分歧將日趨擴大,討價還價和利益博弈也將日趨激烈。但各方不能忘記的是,本輪危機的最大教訓是,一國經濟不可能和他國脫鉤,全球化已經塑造出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經濟機制。因此損人利己的經濟策略是行不通的,平等合作、共同繁榮應成為這一年間二十國集團帶給後危機時代世界的最大啟示。(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