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婷實習記者郎艷林貴陽17日電】「工業化是有效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出路。」——貴州省部分專家指出。
在日前舉辦的「喀斯特環境與工業文明學術沙龍」上,貴州省的青年專家學者就工業化問題展開討論。
以工業化撬動貴州貧困短板
「治理石漠化,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道路。」貴州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貴州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貴州大學宋建波教授宋建波表示。
貴州喀斯特出露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61.9%,是全國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省份。生態環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趨勢嚴重,加之長期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使貴州成為石漠化廣泛發育的省份。宋建波認為,「石漠化已經成為導致貴州人民貧困的主要原因。」
「十二五」期間,該省將瞄準電力、化工、煤炭、裝備製造、冶金、有色、化工等十大產業,打造國家重要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國家優質輕工產品基地。如何妥善處理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環境與新型工業化進程之間的關係,已經成為貴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關鍵。
「只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貴州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貴州大學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安艷玲博士補充道
喀斯特環境應加強災害預警
宋建波提醒,貴州走新型工業化之路須加強地質災害的調查和防治工作。
貴州是我國碳酸鹽巖分佈面積最廣、碳酸鹽巖地層出露厚度最大、巖溶強烈發育的省區,恰處於世界發育最複雜、類型最齊全、集中分佈面積最大的東亞巖溶區域中心,並有著獨特的地域環境和脆弱的生態環境。
貴州科學院貴州省喀斯特資源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蘇維詞研究員認為,貴州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必須加強工業園區和工業廠房的工程地質選址工作,充分考慮喀斯特環境的承載力,利用遙感等現代技術開展適宜性評價,並監測工業企業(工業園區)的用地變化及環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