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東京7月19日報道,在誕生幾十億年之後,地球仍然是一顆內心熾熱、表面溫暖的星球。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近報告說,他們通過對中微子的觀測發現,地球自身熱量大約有一半來自放射性物質衰變,另一半則是從地球剛形成時保存至今的原始熱量。
此前曾有研究由間接證據推算出類似的數值。這項新研究是首次根據實際觀測得出結論,有助於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變過程。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網絡版上。
以日本東北大學為主的這個研究小組,利用位於日本中部岐阜縣一座礦山地下千米處的裝置「KamLAND」,觀測來自地球內部的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質量極小、穿透力極強的基本粒子,可由多種途徑產生,包括地球熱量的重要來源——放射性鈾和釷的衰變過程。
由於中微子可以穿透幾乎任何障礙,即使放射性物質位於地下深處,也能依據觀測到的中微子數量,推算出放射性物質的數量和分佈情況。
從2002年3月到2009年11月,研究小組共觀測到841個中微子。排除掉來自核電站、核廢料、宇宙射線等的中微子之後,可能有106個中微子來自地球內部天然放射性物質的衰變。
據此推算,地球內部天然鈾-238和釷-232衰變產生熱量的功率大約為21萬億瓦。結合以前對鉀-40等物質衰變的研究,研究小組得出結論——在地球表面釋放的熱量中,大約有54%來自放射性物質衰變,剩餘部分是從地球誕生時保存至今的原始熱量。
科學界通常認為,太陽系是近46億年前從一片氣體塵埃雲中誕生的,其中一部分塵埃在引力作用下收縮成為地球。地球在最初形成時是熾熱熔融的狀態,此後因為原始熱量流失而逐漸冷卻。同時,地球內部鈾、釷、鉀等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持續產生出新的熱量。
這項研究加深了人們對地球熱量產生和流失情況的認識,可望為地質研究提供幫助。地球內部熱量是地質運動的原動力,火山、地震、山脈的形成與變遷,都是地球熱量釋放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