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王穎 長沙27日電】被近代著名琴家楊宗稷稱之為「鴻寶」的唐代「獨幽琴」,日前在湖南省博物館向公眾揭開了其神秘面紗。該琴亦因與明末著名思想家王船山的一段奇緣,而受到觀眾的特別關注。
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的古琴,又稱「七絃琴」、「瑤琴」,是華夏民族歷史最為久遠的一種器樂形式,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它是繼昆曲後中國第二項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高雅藝術。
據悉,在這場名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特展期間,包括「獨幽琴」、唐代「飛泉」琴、琴式極為罕見的明代「鶴鳴秋月」琴、清代譚嗣同手制的「崩霆」琴等珍品在內的30張古琴將對外免費展出,年代跨越上至唐朝下至民國,均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其中,「獨幽琴」通長120.4厘米,琴式為靈機式,琴面黑紅相間。由於年代久遠,依稀可見琴身已有些斑駁,出現了斷紋。琴龍池上還刻有其名「獨幽」和製作年代「太和丁未」(公元827年);琴尾刻有近代琴家李靜的題款。
湖南省古琴協會會長葉漢聲介紹說,中國現存的唐代古琴不到20張,張張都是珍品。這張獨幽琴則是目前鑒定唐琴的三大標準器之一,價值不菲。而據琴家李靜曾記載,「獨幽琴」本為王船山所收藏和使用,王船山過世後,其居住的湘西草堂日漸荒涼,只有斷弦的獨幽琴滿是灰塵地掛在牆上。一日天下大雨,湘西草堂的牆抵不住風雨轟然倒塌,只有獨幽琴所處的那面牆依然屹立不倒,眾人感到非常驚訝。而今,這架千年古琴依然能彈奏出動人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