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田甜杭州4日電】就在「三公「經費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之時,8月1日國家審計署發佈了《審計署績效報告(2010年度)》,對2010年工作績效進行公開評價。這是審計署歷史上首次嘗試評價自身的投入產出情況,此舉動獲得了媒體的多加肯定,與此同時,期冀該項工作能持續長久和有效。
據披露,依照中央組織部委託,2010年審計署共對13位部長、6位省長、4位副省級城市市長和10家中央企業領導人員進行了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指出,2010年移送的案件呈現特徵為「窩案」、「串案」,大多數案件發生在工程建設領域、土地和採礦權出讓、工程招投標、銀行放貸、保險理賠、國有企業投資等環節。對此,本報記者採訪到了浙江省審計廳法規處負責人蔡加勝,據他介紹:「有關此次國家審計署發佈的《報告》中對於23位省部級幹部的審計,是中共中央組織部對國家審計署進行的任務派遣,審計級別高。國家審計署在京津翼、西安、長沙、南京、重慶、上海、蘭州、長春、武漢等十八個城市地區設立了特派辦,特派機構作為協助審計力量之一,完成此次的審計工作。
對於廳局級幹部,則是由各省的審計廳進行審計。」蔡加勝還告訴記者,浙江省審計廳一般情況下會在每年人大會議期間,按照程序,向人大提交省內的審計情況報告,今年提交審計報告時間大概是在8月底到九月初。鳳凰網肯定審計署的該公開行為,但更多的是期待接下來的審計工作能夠從「層面寬」、「時效長」、「結果用」、「制度明」入手,繼續保持下去。網易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多家新聞網站和論壇均對該公開評價行為進行了正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