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費力不討好」,一些幹部在執行惠民政策、推進民生工程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感歎。為什麼會這樣?從幹部的方面反思,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在於,只管供給不問需求,只管實施不看效果。舉最近的一個例子,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當地政府投入大量扶貧資金,為800多戶村民改建廁所,使得每戶至少有兩間廁所。然而,村民並不滿意,因為三年前村裡安裝的自來水管,至今還未通水。
事有輕重緩急,工作也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前提是定位準確、方向對頭。不管是「新廁所遍地是,自來水久不通」,還是「家電送下鄉,供電跟不上」,都沒有和群眾的迫切需求對接起來,結果財力和資源投入不少,卻未用到緊要之處,無助於當地發展、民生改善。
想群眾所想,才能急群眾所急。隨著各級政府民生投入的加大,更應先瞭解民情、傾聽民意,做好「走基層轉作風」等功課,搞准需求、因地制宜,才能辦群眾歡迎的事,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