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譚錦屏、曹真真湖南1日電】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的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8月30日,湖南佛教協會主辦的「佛慈祖德茶道祈福——和諧之路同心同行」系列活動來到有「黑茶之鄉」美譽的湖南益陽安化,展開首屆湖南安化黑茶暨禪茶勝緣學術研討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佛教協會會長聖輝大和尚,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及來自兩岸四地的諸山長老、高僧大德、專家學者二百餘人參與了「茶禪一味」的研討。
佛慈祖德茶道祈福湘安化研討「茶禪一味」
研討會上,兩岸四地諸山長老、高僧大德及專家學者討論了35篇相關論文,其中不乏佳作上品。論文對茶禪文化的探討,詮釋了禪和茶看似不相干,實際上兩種文化內在的互相交融。佛教與茶所結下的不解之緣,集中體現在「茶禪一味」的思想理念上。「茶禪一味」無論是在茶文化領域,還是在佛教界,幾乎無人不知,它不僅僅是一句廣為流傳的「口頭禪」,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
「茶禪一味」出自湖南石門
據瞭解,「茶禪一味」由湖南石門夾山禪寺的唐代高僧圓悟克勤所創。所謂「茶禪一味」,即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
聖輝大和尚認為,佛教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的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禪的本意是「靜慮」,茶的功能是「清心」,這樣禪與茶中間便有了相通之處。
聖輝大和尚表示,通過這次研討會,進一步將茶文化與佛教文化很好的結合起來為和諧社會做貢獻,進一步弘揚佛茶文化傳統,從而使安化黑茶文化在原有的神奇、神秘的基礎上再添加神聖、神韻的內涵,對推動安化快速發展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則認為,本次研討會就是讓佛教貼近生活的具體體現,茶本身就是一種生活,而禪的源頭也是生活。茶道講究清淨寂和,而禪注重修心養性乃至平心健性,所以古來就有「禪茶一味」的說法。
安化黑茶聞名中外
作為著名的梅山文化發源地,益陽安化縣山清水秀,物產富饒,人情淳美。一千多年前,安化就因盛產黑茶而聞名中外,並因此形成獨特的茶馬古道。目前,安化縣江南鎮洞市還保存了一條中國南方最原始的茶馬古道。
據悉,聖輝大和尚、紹根長老等大德長老、專家學者、社會賢達一行於29日抵達益陽安化,展開本屆「佛慈祖德茶道祈福」系列活動的最後一站活動——品黑茶,走古道,朝古剎。
走在原始的茶馬古道上,品著濃郁的安化黑茶,與會大德長老、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安化黑茶的歷史悠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聖輝大和尚:佛教推動中國茶文化發展傳播在8月30日舉行的首屆湖南安化黑茶暨禪茶勝緣學術研討會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聖輝大和尚表示,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的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禪的本意是「靜慮」,茶的功能是「清心」,這樣,禪與茶中間便有了相通之處。自唐代以來,中國的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佛教特別是禪宗有很大關係。
聖輝大和尚認為,佛教對中國茶文化主要有四大貢獻。
其一是推動了飲茶之風流行。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積食,打座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慾。僧人清閒,有時間品茶,禪宗修練的需要也需要飲茶,唐代佛教發達,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傳播茶藝更快。毫無疑問,正是佛教的發展有力的推動了飲茶之風的流行。
貢獻之二是為發展茶樹栽培、茶葉加工做出貢獻。據《廬山志》記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陸羽的師傅也是親自種茶。唐代寺院經濟很發達,寺院又多在深山雲霧之間,正是宜於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飲茶愛好,所以寺院植茶是順理成章的事。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廣植茶樹,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傳承不斷。唐代的許多名茶都出於寺院,陸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樣是寺院勝地,又是產茶盛地。正是這些佛教僧人們摸索並發展了茶樹栽培以及茶葉加工的技術,促進茶葉的生產規模和質量的提升。
貢獻之三是創造了飲茶意境。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茶禪一味」便是湖南石門夾山禪寺的圓悟克勤所唱。所謂「茶禪一味」,即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而非說茶理即是禪理。禪宗主張「自心是佛」和「明心見性」,主張事物有即無,無即有,因緣和合而成,緣散則無,緣合則有,有無皆無自性,無我而同體大悲,明白這個道理,心胸自然就豁達。所以通過坐禪的定慧雙修,從而把世上的苦難和煩惱的根源認識清楚,則能達到煩惱即菩提的境界。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的止觀雙運是相通的。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僧人在品茶中得到精神昇華,也是一種「悟」,可以說飲茶即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茶從人生日用提升到精神的高度。
聖輝大和尚還認為,佛教對中國茶道向外傳播起了重要作用。熟悉中國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回日本的是日本留學僧最澄。他於公元805年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於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國禪宗茶理帶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從中國學成歸去的榮西禪師(1141—1215年)。今天,在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的寺院和其他場所均流行的各種「茶道」,也多與中國佛教的茶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一切都說明,在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貢獻。
聖輝大和尚透露,「茶禪一味」也對佛教的叢林生活和修行方式產生了深刻地影響,請茶不僅是促進僧人和合交往,規範寺院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禪師們體道說法,逗機引教的方便善巧,著名的《百丈清規》和「趙州茶」就是最好的證明;最為重要是,茶道還隨著僧人與文人士大夫的交往,滲透到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之中,並廣泛融入到整個社會和諧文化的建構之中,人們以茶會友、以茶待客、以茶養生,以茶悟道,使飲茶成為一種融日用、藝術與神聖超越為一體的最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生活形式。
聖輝大和尚最後說,這次我們佛教大德長老、學界專家學者、社會賢達,齊聚在中國黑茶之鄉——安化,同走茶馬古道,同賞黑茶古韻,同作論文研討,不也是為了追求「禪茶勝緣」和「禪茶一味」嗎?
賴永海:茶、禪都是生活「一味」本屆湖南安化黑茶暨禪茶勝緣學術研討會還邀請到了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出席。賴永海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這次「佛慈祖德茶道祈福」系列活動規模和影響大,其特點是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這樣的活動體現了現、當代佛教發展的趨勢與潮流,走的是人間佛教的道路。
湖南佛協有容乃大
賴永海表示,這幾年他來了三次湖南。前兩次是來參加湖南佛教協會主辦的「王船山佛教研究中心成立慶典」和「王船山學術研討會」。由佛教界設立「王船山佛教研究中心」,和由佛教界舉辦王船山學術會議,這體現了聖輝大和尚主持的佛教協會的胸懷、氣度和精神,而這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和精神,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一種優良傳統,中國佛教正是憑借這種精神,千百年來能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佛慈祖德茶道是行人間佛教道路
賴永海還高度讚賞「佛慈祖德茶道祈福」系列活動,他說,非常感謝聖輝大和尚和由他主持的佛教界為湖南做了件非常好的事,在如何把弘法利生與服務社會結合起來方面為中國佛教界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很認同人間佛教的理念,也非常敬佩聖輝大和尚在這次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號召力、影響力和組織能力!
禪、茶都是一種生活方式
賴永海介紹,本次「茶道勝緣」研討會主題,主要探討茶道與佛教思想的關係。他表示,自古以來就有「禪茶一味」的說法。茶道講「清敬和寂」,禪則注重修心養性乃至明心見性,二者有許多相通之處。其一,二者都源於生活,或者說二者都是一種生活方式,茶道是一種生活或生活方式自不待言,而禪說到底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或生活方式,有句古詩說得很好:「運水搬柴無非妙道,穿衣吃飯儘是禪機」,不能把禪變成一種遠離生活的隱遁潛修,「行住坐臥都是禪」。其二,茶道與禪具有相同落點與歸趣———即修養心性。前段時間有位老總辦了一個會所,其中有一個茶館要我寫幾個字,我寫了一幅對聯,曰:「兩杯香茗品禪味,一曲梵音養性靈」。我認為這既是二者的相通處,也是二者的共同歸趣。
佛教可促社會和諧
賴永海認為,「佛主治心」,在構建和諧社會成為時代主旋律的現當代中國社會,佛教中有許多非常深刻的思想資源值得去認真發掘,讓佛教在促進人們的身心和諧,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後,他衷心祝願聖輝大和尚及其主持下的湖南佛教界不斷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佛教的健康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