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岳 吳明蔚蘭州7日電】國內三產化著名學者、甘肅農業大學教授賀有利博士今日於新聞會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應該提倡「三業鼎立 兩輪驅動」,而此前一般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工業化、城鎮化,這種片面的觀點使得過分重視工業,已出現過度重工業化的現象。三業是農業、工業、服務業, 也可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即三產化(亦可稱服務化),「兩輪」是指新型城鎮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
「三業鼎立 兩輪驅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報告是甘肅省工商聯、甘肅農業大學經濟區課題組的一個聯合調研項目,由三產化著名學者,甘肅農業大學教授賀有利博士任課題組長。賀有利博士於這次新聞會從「三業並重,三業鼎立」、「城鄉並重,兩輪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量」、「中國經濟發展的時期」、「中國城市的三產化浪潮」、「營造三產化的發展環境」六個方面闡述了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課題組研究認為, 中國經濟的建設必須城鄉並重, 兩輪驅動,要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統籌考慮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其中,控制特大城市的城市規模和人口規模是解決特大城市交通堵塞、大氣污染和高房價的關鍵。為了既防止特大城市的規模膨脹,又提高投資效益,應該加快以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的發展和建設,將產業和項目建設在特大城市的衛星城或特大城市周圍的中小城市。
基於上述理由,賀博士建議從現在開始,國家的重大工業項目或新設的開發區(工業區、保稅區等)一般不在城區人口超過300萬的主城區佈局,一般佈局在特大城市的衛星城(新城區)或特大城市周圍的中小城市。
針對如何才能切實做到「城鄉並重,兩輪驅動」的問題,賀有利博士表示,我國當前城鎮的發展被定義為城鎮化或新型城鎮化, 農村的發展被定義為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中關鍵是要加強縣域中心與中心鎮的建設, 縣域中心與中心鎮是以城促鄉的有效環節,是以工補農的關鍵環節,是以商補農的有效環節,是我國吸引農村人口集聚的最佳環節,是解決我國特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的戰略措施。
賀有利博士主張要在工業化、城鎮化、三產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對一些山高溝深村村通成本非常高的人口較少的自然村,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紮實有效地進行撤村並村,積極穩妥推動農村的人口向縣域中心及中小城市、中心鎮集中,既實現了新型城鎮化,又防止了特大城市人口和規模的畸形膨脹。山高溝深人口較少的自然村的撤村並村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山高溝深人口較少的自然村的撤村並村作好了可以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
統計資料顯示,十一五時期, 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2005年的40.5%,增長到2010年的43.0%,提高了2.5個百分點;中國服務業就業佔全社會就業的比例由2005年的31.4%,增長到2010年的34.8%,提高了3.4個百分點。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優化服務業發展佈局,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我國城市目前已掀起三產化的浪潮,城市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許多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大城市,隨著城市規模和人口的迅速擴大,大氣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交通堵塞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必須進行第二產業退出城市市區,第三產業進入城市市區的「退二進三」;必須進行工業退出城市市區,進入方便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和水污染處理的開發區和工業區的「退城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