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台灣專家冀豫劇「與時俱進」


http://www.wenweipo.com   [2011-09-29]

【本報記者程相逢 實習記者 陳靜 鄭州9月29日電】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將於27日晚「收官」, 作為重頭戲的「中國豫劇藝術發展論壇」和「第八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就兩岸豫劇交流與發展的新趨勢、台灣豫劇觀眾的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劇作家羅懷臻表示,80年代唱黃梅戲,90年代聽越劇,進入新世紀豫劇的聲音享譽海內外,尤其是民間豫劇非常活躍。「目前中國豫劇在國家級的平台上頻頻亮相,在海內外大面積地傳播,數量、質量都很多,」羅懷臻介紹說,「我希望豫劇更加自覺地走進現代,更加自覺地走進都市劇場。」

台灣豫劇團代理團長蘇桂枝在此間表示,當傳統豫劇融入台灣的人文風情以及藝術涵養,「台灣豫劇」(台灣梆子戲)難能可貴地傳承、彰顯傳統戲曲之美,並兼具台灣的當代精神,使得在豫劇在台灣扎根58年。

談及台灣豫劇發展經驗,蘇桂枝稱,一方面要勇於創新接納不同領域的導演、不受限編導演及舞台製作設計群的年齡,使演出風格多樣化與豐富性;另一方面是熱愛交流,與中國大陸河南省的角色支援交流演出、互訪演出、團員培訓交流互換等,並讓台灣豫劇邁向國際舞台。

不過,在台灣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台灣大學教授曾永義看來,台灣豫劇能保持著「原滋原味」,這仰賴於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的熏陶,兩岸豫劇的長期合作、交流以及大陸劇團專家、編劇等給予的幫助和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豫劇現有155個國營劇團,還有為數眾多的民間劇團,民間業餘演唱活動十分紅火,深受民眾喜愛。與此同時,豫劇傳統的藝術元素在丟失,固有個性在淡化,劇目生產不夠合理,隊伍青黃不接,劇團生存艱難……這些都威脅著豫劇的可持續發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