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討飯姑娘」變身「汴繡皇后」 繡首幅清明上河圖


http://www.wenweipo.com   [2011-10-23]
放大圖片

王素花在指導女工刺繡

【本報記者沙苗苗 見習記者王翼瑋鄭州23日電】7歲時因父親負債而被拿去抵債,有幸被一菜販救下;9歲時與當年的救命恩人的兒子訂婚,16歲時嫁給素未謀面的恩人兒子;22歲進入開封一繡花廠工作,23歲入黨,24歲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範,同年國慶十週年,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接見;其作品多次被評選為中國民族藝術珍品。她,就是被譽為中國「汴繡皇后」的王素花。

汴繡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以繡工精緻、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著稱,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

王素花1935年出生於河南封丘縣,其姥姥和媽媽均以刺繡為生,耳濡目染,小小年紀的王素花也喜歡上了繡花。由於家裡窮,王素花沒有錢買紙、絲線等刺繡材料,於是,她便拿起身邊任何可以剪的東西剪。「這一方面不知不覺提高了功夫,另一方面,可以幫別人做點手頭活,討口飯吃。」王素花告訴記者。22歲時,她進入宋都開封的一家繡花廠,從此「討飯姑娘」開始向「汴繡皇后」華麗轉身。

創十餘種刺繡針法 繡首幅清明上河圖

1959年,24歲的王素花被評為河南省勞模,同年正逢國慶十週年,省裡要求用9個月的時間將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繡出來。「當時領導找到我時,畫還是捲著的,我也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沒想著難不難,就表示一定完成任務。」然而,當王素花回到車間,把圖打開以後,看到密密麻麻的畫卷,姐妹們都傻眼了。

此時的王素花已顧不得那麼多,於是她和姐妹們想出了三個方案:挖掘繼承、去外地學習、深入實際生活觀察實物。與此同時,她將車間工人分成三班:早班、晚班和夜班。其中夜班有6個人,其中就包括王素花本人。王素花暗暗下決心,《清明上河圖》不繡完不回家,她吃住都在廠裡。

就這樣,白天深入實踐,夜裡加班加點。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王素花帶領車間姐妹們一起團結努力,大家一起出主意,創造了反戧繡瓦、攸針繡牲畜、席蔑繡、雙合繡錨繩、拉鏈繡、蒙針繡柳樹等十幾種針法。據介紹,每一種新針法都要經過十幾次實驗才能最終應運於刺繡。三個半月以後,中國第一幅汴繡《清明上河圖》躍然畫布之上,栩栩如生。

討飯姑娘受毛澤東接見

當王素花帶著這幅首幅汴繡《清明上河圖》,代表河南參加國慶10週年慶典時,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登上天空門。「見到毛主席的時候,我淚流滿面。我在想,我這樣一個要飯姑娘居然能見到毛主席,感覺非常榮幸。」王素花感歎道。

據瞭解,這幅繡品至今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979年王素花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受到華國鋒、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弟子已超2000 收留培訓傷殘學員

王素花被同行譽為中國的「汴繡皇后」,為傳承中國工藝美術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她開辦宋繡藝術學校,至今已在中國各地培養學員2000多名,帶動2萬餘人就業。她不僅想著將汴繡藝術發揚光大,還想著社會上那些生活困頓的殘疾孩子。在招收學員的過程中,她對貧困戶格外照顧,還組織沒有生活出路的殘疾女孩來到自己的刺繡廠,給他們一個家,一份工作,一門手藝。

在王素花的工廠裡,有兩個殘疾小姑娘引起了記者的格外注意。她們稱王素花為奶奶,很親暱地圍在王素花身邊。據介紹,她們一位叫尚研,一位叫宋瑞,都是高度殘疾。在王奶奶的悉心照料下,這兩位本已失去生命希望的女孩身體逐漸有了好轉,王素花還專門聘請繪畫老師給這兩個喜歡畫畫的小姑娘上課。

記者在王素花工廠的院子裡看到有圈養的雞,王素花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她們自己養的土雞,讓那些殘疾女工們都能吃上新鮮的雞蛋。王素花說「這些殘疾孩子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讓她們過的更好一點,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心願,在我有生之年一定把汴繡事業發揚廣大、傳承下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