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科學技術歷經數千年演變,成為人類文明的基石。智能手機作為新生代科技產物,強調人為本,在某種意義上幫助實現了人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擴張。然而有說法稱,智能化意味著電子科技將取代大腦,或將使人類文明走上末路。
首先針對信息的獲取,可以引進一個潛在的消費者價值導向概念。例如,某網民進入Naver新聞中心,本想查閱最近的首爾市長選舉報道,結果被一旁的女子歌手團體照片所吸引,價值取向的瞬間轉變引導其將注意力轉向娛樂報道,進而是體育、財經等等,在價值導向多次出現樹形伸展改變後,此時的初始動機可能已經消失,即智能導向改變了人類的初衷。
之前的手抄電話薄時代裡,幾乎人人都能將自家電話號碼倒背如流,現在恐怕連自己的手機號碼都記不住。這不是年齡問題,是依賴導致記憶衰退的問題,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網絡和智能手機進入人類社會後,開啟了「健忘症時代」。
然而,當信息量需求超乎記憶力時,產生的知識溢出現象會自然而然地用智能手機代理。加上人腦受年齡、性格等內外因影響,記憶力並不穩定,在這種意義上來說,網絡和智能手機毫無爭議地成了人體大腦的移動式硬盤。特別是智能手機,隨時隨地(Ubiquitous)的遊牧特徵使人類更易於接觸網絡這個信息海洋。在信息模糊化的情況下,只需記住網址等網絡符號,即可上網查詢相關信息,而這和人類自身的記憶力貌似毫無差別。
隨著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貼近人類,甚至是取代人類腦力和體力工作的應用將層出不窮,一切複雜的腦力工作可能都將成為浮雲。
韓國科學技術部在今年5月實施的高校數學考試中就曾考慮投入計算機,原因在於數學專家認為,在熟讀九九乘除法的情況下,用鉛筆解決一些繁冗的數字運算似乎意義不大。早在90年代,美國就已提出將計算機運用在高考(SAT)中。雖說原始信息應在人體的生物學環境下儲藏和處理,但死記硬背已經不能融入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借助一些「外部資源」,讓自己的大腦更加多元化,更加富有創意性,而毋庸置疑的是,網絡和智能手機正好彌補了這一空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Betsy Sparrow博士研究團隊在今年7月發表的一篇題目為「谷歌效應下的記憶」的論文引來世界的矚目。Betsy Sparrow表示,谷歌等搜索引擎正改變人類思維模式,比如,我們記住的東西越來越少,但是我們知道去哪裡查找,並在互聯網上找到想要的東西。這和前面所說的一樣,我們會記住去哪裡找到信息,而不是信息本身。即,當人們覺得可以以後再找回這些信息的時候,他們會更難回憶起信息本身,但反而會加強對如何再獲取這些信息的記憶。
最終,人類的記憶方式和能力將極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導向到網絡上,所有的信息技術都會帶來一種智能倫理。互聯網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們。我們變得對掃瞄和略讀等高效率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而我們正在喪失的卻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知道信息儲存在哪裡,就不再用心記憶,借此可以讓緊繃的大腦釋放更多內存, 磨刀不誤砍柴工,由此,我們更多地投入到其他一些事情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