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專訪民革元老李濟深孫女、民革中央聯絡部副部長李靄君


http://www.wenweipo.com   [2011-10-24]
放大圖片

1995年,李濟深五子李沛瑤與女兒李靄君(右一)、李小歡(右三)、李莉(右五)在家中歡度最後一個生日——香港文匯報北京分社

【本報記者 凱雷、何凡、王曉雪北京24日電】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共和國開國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元老李濟深孫女李靄君,剛剛履新民革中央聯絡部副部長。她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祖父李濟深與香港淵源深厚,他繼承中山先生的遺志,在香港與何香凝、蔡廷鍇等愛國民主人士創辦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被推舉為主席,籌辦香港《文匯報》並出任首任董事長。之後,祖父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發佈的「五一口號」離開香港北上,參加了新中國建立的籌備工作。

1949年10月,李濟深被選舉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親歷見證了孫中山先生理想得到實現這激動人心的時刻。共和與統一是李濟深畢生之追求,李靄君透露,李濟深辭世前寫下「我與人民宏願在,及身要見九州同」的詩句,期盼兩岸統一可以說是他的遺願。

李靄君說,祖父李濟深早年追隨孫中山積極投身民主革命,一生致力於中華民族的振興事業,為近代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進程——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做出了重要貢獻。祖父始終牢記民革是為完成孫中山的未竟事業而成立的革命組織。民革歷次大會文件,他都堅持要增加有關孫中山方面的篇幅。其後的歷任領導人,也都堅持這一做法。

承孫中山事業 畢生奮鬥盼國家一統

李濟深——這位身份特殊的國民黨愛國元老,中國著名民主主義革命家,這位被蔣介石「三次開除黨籍」的傳奇人物,從投身辛亥革命到籌建黃埔軍校,從反蔣抗日到成立民革,從北上參加新政協到成為開國副主席,將國家統一與民主事業奮鬥貫穿於生命的始終。

民革於1948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並在「成立宣言」和「行動綱領」中,明確提出要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成立聯合政府,人稱「任公」(其字「任潮」)的李濟深被推舉為委員會主席。在周恩來邀請北上的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中,李濟深排名首位。

創香港文匯報 北上見證新中國誕生

而在中華民族危亡之時創辦香港《文匯報》,是李濟深在香港反對內戰、推動愛國民主運動的重要舉措。當時,民革正在籌辦其機關報,李濟深等極希望原上海文匯報負責人徐鑄成主持報政,雙方經過商議,乃把創辦民革機關報與文匯報復刊計劃結合起來。為籌辦《文匯報》,他托費旭初將桂林寓所出售,籌得港幣一萬元投資。幾經努力,香港《文匯報》於1948年9月9日正式創刊,公推李濟深為董事長,徐鑄成任總主筆兼總經理,馬季良任總編輯。

在1948—1949年那樣的特殊時期,在香港的李濟深是在港民主派領導人中威望最高的一位。他在香港的行動受到多方面制約,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目光。蔣介石、宋子文、美國政府、香港當局等都對他積極爭取。但他毅然從香港秘密北上,參加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歷程。在中共周密安排下,李濟深擺脫軍統特務監視,避開各路人馬視線,於1949年1月7日在旅順軍港登陸。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首次開會。李濟深在會上致辭:「我們可以順利地建立一個符合人民願望的新中國了,這是何等高興的事!」

促兩岸共繁榮 革命家庭三代人縮影

李濟深於1959年10月9日因病與世長辭,彌留之際他留下了「我與人民宏願在,及身要見九州同」的詩句。李靄君說,祖父與父親兩代人為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而不懈努力,如今她作為一名民革黨員,就是要繼承民革前輩的未竟事業,為促進祖國的早日完全統一而努力奮鬥。

李濟深之子李沛瑤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他生前為促進兩岸統一而積極奔走,曾致電台灣國民黨領導人,提出遵循孫中山先生遺志,加強兩岸合作,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建議。李靄君回憶說,父親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為祖國建設、國家統一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耳濡目染,從小就接受愛國和革命傳統教育。在他們的熏陶下,我對孫中山先生、對辛亥革命、對民革有著很深的感情。」

促統「三個堅持」 重點夯實民間交流基礎

履新民革中央聯絡部副部長的李靄君向本報表示,民革將堅持把做好台灣人民工作,作為衡量民革祖統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按照領導要求,可將今後民革的工作著眼點概括為「三個堅持」,即在政策方向上堅持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為民革祖統工作的核心內容,堅持以做好台灣人民工作作為衡量民革祖統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堅持以工作創新作為推動民革祖統工作前進的唯一動力。而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為台生搭建創新創業平台、更關注在大陸發展的基層台商等,都將是民革下一步工作創新的著力點。

心懷草根民生 為兩岸經濟發展服務

自1996年加入民革以來,李靄君深知基層工作的重要性,並在十餘年的祖統工作中堅持身體力行,注重工作創新。她認為,創新就是在工作中不斷發展、發現和完善的過程,須在今後工作中集全黨的智慧,並運用制度不斷完善。她說,目前自己還處在熟悉工作新崗位的過程中,對進一步做好民革中央的祖統工作,她感到責任重大,壓力不小。

李靄君擔任民革北京市東城區主委期間,便主持推動對在該地區發展的數十家台資企業展開調研,考察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收集第一手資料及意見建議,並以提案形式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作用,為「草根台商」企業的發展積極奔走。「當時,我們通過政府有關部門,按照登記記錄,挨家挨戶走訪,瞭解他們的需求,聽取他們對政府服務須完善的建議,將瞭解到的情況撰寫為提案上報有關部門,解決草根台商遇到的具體問題。」

推動台灣學生領袖到訪交流

近年來,兩岸青年交流事業蓬勃發展,並逐漸呈現出人數遞增、類別細分、機製成型的特點。今年舉行的「兩岸萬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動」,不僅創下規模之最,更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赴北京人民大會堂看望兩岸青年的點睛環節。胡錦濤在講話中強調,推動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青年。

李靄君表示,回顧中國近代史,青年的社會熱情是推動時代潮汐奔湧向前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是社會行動的力量,也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鮮血液。而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正是民革工作的一大亮點,亦將是民革今後繼續推動的工作重點。比如,民革組織的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從2003年至今已經舉辦了十期,邀請台灣青年瞭解祖國大陸各方面發展的真實情況,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是開展此項工作的出發點。參訪團成員來自於從台北到台南的各個高校,都是最出類拔萃的青年才俊。民革還計劃於明年1月舉行第11屆該項活動。

李濟深孫女憶與本報情緣

夙願赴港為奶奶掃墓

專訪李靄君當日,她向本報記者回憶起祖父李濟深與《文匯報》的淵源並表示:「爺爺是第一任董事長,今天談起他當年辦報的事情,一下就拉近了與你們的距離感,感覺很親切。」香港是李濟深奮鬥工作的地方,但李靄君至今尚未到訪過香港。她告訴記者,如果以後有機會去香港,一定要去奶奶的墓前為其掃墓,也希望能去香港《文匯報》總部看看。

李靄君表示,祖父當年身居高位,卻清廉節儉,為在香港創辦《文匯報》,他賣掉了桂林大屋,籌得1萬元港幣。她又說,「爺爺離港北上時奶奶已經病重。後來,父親到北京時臂戴黑紗,奶奶已經在香港去世。」她表示,自己一直希望能到香港去為奶奶掃墓。

李靄君還回憶說,父親李沛瑤對子女的教育要求嚴格,教誨她要踏實做事。「他擔任勞動部副部長時,唯一一次談起有關工作的事情,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社會上對個體經營者的爭議很大,但父親認為個體經營者也是自食其力,為國家納稅,應予以鼓勵。父親常說,要學會一技之長,踏踏實實做事,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去做那種表面浮華的事情。」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李靄君鑽研財務專業,考取會計師,熱愛本職工作,並在單位一直晉陞至主管會計。

李靄君說,父親腳踏實地的做事態度,是她一生受益無窮的無形遺產。「父親經常教我英語。記得他擔任民革中央主席時,辦公桌上有一本英語字典,被他反覆翻閱,變得十分破舊。有一次,我送給他一束康乃馨,他便教我『康乃馨』一詞是由英文『carnation』譯音而來,還教我如何舉一反三。」

問與答:總結歷史經驗完成辛亥志士未竟事業

文匯報: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哪些重要意義?辛亥革命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有什麼啟示?

李靄君:辛亥革命100年之際,回顧總結其歷史經驗,對於中華民族今後發展有著重要啟迪。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真正意義,在於學習先賢的革命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正氣。只要保持兩岸關係的穩定,保持台海局勢的穩定,保持兩岸各自政策的穩定,兩岸就可以真正實現互利雙贏,為共同邁向民族復興創造條件。早日解決台灣問題,不斷深化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海峽兩岸愛國僑胞在內的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也是一百年前的辛亥志士們,以及一百年來所有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共同追求的目標。

文匯報:您的祖父、父親給您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在您記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

李靄君:我的名字是爺爺起的,家裡女孩子是君字輩的,爺爺想了想,說就叫靄君吧。小時候,爺爺很喜歡我。他去世的時候,我年紀很小,只有兩歲多。現在還記得小時候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溫馨鏡頭。我對爺爺生平的瞭解,主要是通過家人口中得知。爺爺、父親將畢生精力獻給國家,留下來的有形遺產很少。而父親踏實樸實的做事態度,是我一生受益不盡的精神財富。

文匯報:對於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民革下一步有何設想與計劃?

李靄君:在民革對台灣青年的一項調查中瞭解發現,目前約有七成的受訪者有意向赴大陸就業或者考察發展機會。在此形勢下,民革中央聯絡部下階段的創新工作,將投向鼓勵兩岸青年創新創業方面。民革近年來已展開舉辦青年創新創業論壇等有益嘗試,下一步將考慮與相關方面合作,創立文化創業產業等領域的創業平台,滿足台灣青年此方面的需求,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夯實兩岸共同利益基礎。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