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援引法國《世界報》 10月11月號《中國世紀》特刊報道,題:東亞將出現新站隊。
《世界報》問:中國對於世界其他地區有沒有什麼「大戰略」?
倫敦經濟政治學院亞洲研究中心前主任克裡斯托弗·休斯答:許多人認為中國在這方面根本不存在什麼「大戰略」,這種說法令我很吃驚。中國當然有長遠的眼光,而且共產黨也有著自己的戰略思維。每一次共產黨的全體會議都會提出自己的戰略思想, 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十分明確地提到了三個目標:中國的經濟發展,這是最令人關注的一點;其次是國家的統一,這裡所指的主要是台灣;三是反對霸權主義,拒絕單極世界——過去它所指的是蘇聯的擴張,如今指的是美國的擴張。有趣的是,這些目標實際上多年來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儘管它們會根據國際時局的變化而略有改動。
問:按照美國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的理論,一個區域內最強大的國家一定會首先征服本區域。然後試圖控制整個國際體系。這是中國目前正在做的嗎?
答:在約翰·米爾斯海默看來,各國實際上並沒有別的選擇,國際機制迫使此類國家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一個國家變得越強大,它就越想鞏固自己的影響力和勢力範圍,而這必將會導致它與其他大國之間的衝突。只能說,這種說法相對而而言是對的,因為中國並不想引起衝突,尤其不想和美國發生衝突。鄧小平所制訂的 「韜光養晦」戰略至今依然有效。
不過,正如米爾斯海默所說,會不會捲入衝突不是由你自己所決定的。由於馬六甲海峽的緣故,中國在保障能源供應方面形勢十分緊迫,因此它必須加強在這方面的防衛力量。然而,一個國家加強防衛力量會被另一個國家視為威脅。當美國、日本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看到中國發展防禦力量的時候,它們會感到自身受到了威脅,於是每個國家都會設法加強自己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安全困境」。
問:可以對中國的變化推定一個日期嗎?
答:在2008年之前,中國一直奉行「柔性」外交政策,從不對外樹敵,而且做得很好。但是一切在2008年發生了改變。北京在這一年出現了心理變化,過去那種不對抗的務實政策變得難以維持。為什麼是2008年呢?這一年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首先是3月份台灣舉行了選舉,之後是圍繞著北京奧運會發生的不愉快,奧運會火炬傳遞點燃了中國年輕人的怒火。
2008年的這些事件,以及此後美國所出現的金融危機,使得認為自己代表國家、能夠保護人民的中國政府感到了屈辱:他們居然無力保護本國子民!在這個時候,軍方和民族主義開始發聲。
問: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立場也變得強硬了?
答:在金融危機出現之後,中國開始越來越多地在一些金融和貨幣問題上發表自己的聲音,如不再把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等。它還在改革國際經濟體制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並加強了金磚國家集團內部的關係。之後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談判過程中發生了對抗。這一切都表達了這樣一個信號:「不要小瞧了我們。」
問:自從開始運用軟實力這一武器之後,這一信號是不是變得更加強烈了?
答:通過在世界各地廣泛建立孔子學院,以及擴大在國外的宣傳媒體網絡,中國的目的是改善自身形象,打破西方對於大眾媒體的壟斷。他們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想再被視為是一種威脅。他們想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
問:中國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願意維持現狀的強國,而不是個想要改變世界的強國。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中國想從日本手裡要回尖閣群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維持現狀嗎?統一台灣是維持現狀嗎?控制南中國海是維持現狀嗎?如果中國想回到19世紀列強平衡的那種格局,它或許能夠達到同的。事實上,整個東亞地區正朝著這一方向出現了新的站隊。中國所要追趕的是當前的這個世界,而不是19世紀的世界。
問:東亞地區出現一種怎樣的新站隊?
答:自2008年以來,中國加強了對日本和越南的壓力,再加上朝鮮問題,這一切都給其鄰國造成了「困擾」。結果是原本已經削弱了的美日同盟關係如今得到了強化。過去一直相互仇視的韓國與日本,如今也在談聯合軍事演習的事宜。越南與美國的關係越來越近,而且不斷鼓勵美國強化在南中國海的力量。印度和東盟國家也被中國的態度所「困擾」。在這個曾被布什忽略的地區,美國人越來越受歡迎。奧巴馬和希拉裡·克林頓把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和外交回歸當成了優先目標之一。中國發現這些國家都在其對立面站成了一排。這是最壞的噩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