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G20峰會 未給歐洲吃定心丸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1-0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援引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歐盟原本希望帶著一項把歐元區從債務危機中解救出來的宏偉計劃來參加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然後帶著其他國家的堅定支持離開。

可是歐盟幾乎空著手離開了兩天的G20峰會。沒有一個G20成員國承諾幫助為歐元區的緊急救助基金提供資金。這些國家決定,只繼續討論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供額外的支援。

與此同時,希臘混亂不堪的政局迅速發展,震撼了峰會的議程。4日下午,希臘總理喬·帕潘德裡歐的職位岌岌可危,因為他要在午夜面臨一場不信任投票。

有一項進展,但不大,即意大利——這個歐洲債務市場上令人相當擔憂的焦點——同意允許IMF監督其財政改革的進展。IMF的監察員不久將前往意大利,並將就意總理貝盧斯科尼為減輕本國沉重債務負擔所做的努力作出季度報告。在歐元區中,意大利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次於希臘。

可是,投資者並未從意大利將接受更大監督這一情況獲得安慰,反而被貝盧斯科尼的番話嚇到。貝盧斯科尼拒絕了IMF主動提出的援助提議,這激起了對意大利危機可能要比所認為的更嚴重的擔心。意大利的借款成本在最近幾個月急劇增加,在4日G20峰會結束後再次激增。貝盧斯科尼說:「我認為,意大利不需要這個。」歐盟最大的擔心是,市場將停止供給意大利資金,從而導致一場歐洲將無力阻止的崩潰。

駐倫敦的瑞士銀行負責外匯戰略的傑弗裡·俞說:「這次會議顯示,歐元區領導層完全失敗——他們沒沒有計劃,世界其他地區都清楚地看到了。」

在G20峰會的空隙安排的眾多私下會晤中,有許多討論的是如何解決意大利問題。

重要的是,歐元區呼籲通過來自歐元區以外國家的平行投資來增強歐洲金融穩定機構(EFSF)。而在這座地中海海濱度假城市舉行的兩天會議是歐洲推銷這項計劃的一個理想機會。可是沒人理睬。

德國總理默克爾說:「沒有一個國家承諾將和EFSF合作。」她還說,「有幾個」國家進行了咨詢。美國的一名高官說,歐洲必須提出一項更加「有力和清楚」的計劃。

FFSF有4400億歐元的可用貸款,預計其中的一半左右將被對愛爾蘭、葡萄牙和希臘的緊急救助所消耗。這留給它太少的資金來應對意大利的麻煩。意大利有近2 萬億歐元的未償還債務。

重振計劃亟待各國參與

據埃菲社康城11月4日報道,二十國集團(G20)今天承認世界經濟增長停滯和就業受損的狀況,決定實施一項協調重振計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這項計劃將在 5年內創造多達4000萬個就業崗位。

出席康城峰會的G20領導人要求所有成員國各負其責,共同實現目標。

G20中的發達經濟體承諾「採取政策重建信心」,繼續採取「明確和可信」的措施來推動全球經濟重獲增長。為此,享有經常項目盈餘的國家必須承諾實行改革措施,刺激國內需求,同時加大匯率彈性。

法國總統薩科齊強調,峰會給出了對危機「可信的」應對措施,認為G20的其他國家向歐洲國家提供了支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強調了G20通過的計劃的重要性,但指出,需要有效執行所提出的措施,這些措施將可在5年內創造2000萬—4000萬個就業崗位,推動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

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韓國、西班牙、英國和美國在計劃中重申了在財政整固和削減赤字,以及穩定或減少債務方面的承諾。

債務負擔仍然沉重的美國承諾採取長期和短期的一攬子措施,保證能夠推動世界增長的持續復甦。

澳大利亞、巴西、中國、德國和印尼等公共財政狀況非常健康的國家也承諾關注國內形勢,採取推動增長和需求的財政措施。

雖然作為西方世界「銀行家」的新角色出現,但是中國再次低調出席G20峰會,承諾刺激國內消費,採取措施加強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家庭收入。

G20並沒有就國際金融交易稅問題達成共識,但預計將從2012年開始實行,儘管僅限於歐盟範圍內。

      責任編輯:研瓊
巴高度評價胡主席G20峰會講話      [2011-11-06]
G20峰會:奧巴馬或有心無力      [2011-11-06]
G20峰會:中國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      [2011-11-06]
意總理色心難改 偷瞄阿女總統      [2011-11-05]
胡總在G20六次峰會作專題發言      [2011-11-04]
G20峰會閉幕 通過《康城宣言》      [2011-11-04]
野田佳彥擬12月訪華 G20峰會與胡總聊5分鐘      [2011-11-04]
希臘亂局一驚一乍 攪暈歐元區      [2011-11-04]
G20領導人第6次會議 胡總講話      [2011-11-04]
G20峰會 胡錦濤提「五個堅持」謀共贏      [201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