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11月7日報道,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81663.3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5%。繼去年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元後,今年財政收入將邁向10萬億元。社會普遍關註:財政收入如此快增的原因是什麼?中國的宏觀稅負重不重?財政收入大幅增加,這些錢到底應該怎麼花?
百姓稅負高不高?
目前中國宏觀稅負水平在合理區間內,但呈上升趨勢
據財政部稅政司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是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物價水平上漲、企業效益較好等因素的綜合反映。主要是經濟增長相應帶動增值稅、營業稅、進口環節稅收等較快增長;價格上漲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增長;去年以來企業經濟效益較好等因素,帶動企業所得稅收入增加較多;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對外資企業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等政策性因素,帶動非稅收入等大幅增長。
在採訪中,一些人對記者表示了對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擔心:經濟增長帶動財政收入增長很容易理解,但財政收入增長比經濟增長快這麼多,會不會增加百姓的稅收負擔?
從近年來稅制改革和稅收政策調整上看,「減稅」一直是主基調。比如,2006年取消農業稅,2008年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2009年增值稅轉型改革以及結構性減稅措施等,都是減稅的「大動作」,每一項減稅政策的力度,都能為企業和居民每年減輕稅負上千億元。
相對而言,近幾年國家出台的增稅政策比較有限,除了適當擴大消費稅的徵稅範圍之外,資源稅改革目前只涉及石油天然氣和個別礦產品,房產稅改革也正處於在個別城市試點階段,對企業和居民的稅負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然而,也有專家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具體稅收政策是以減稅為主,但財政收入增長遠高於GDP增長的現狀,導致中國宏觀稅負水平上升較快。
宏觀稅負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口徑,政府財政收入包括稅收、社會保障繳款、贈與和其他收入。按此統計範圍,我國政府除納入一般預算管理、可以統籌安排用於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公共財政收入外,還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根據權威部門的數據,2010年我國GDP為40.12萬億元,上述四項財政收入加起來約為13.6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4%左右。而2009年這一比重接近30%,2007年則不足25%。
根據IMF2007年的一項計算,工業化國家宏觀稅負的平均水平為45.3%,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為35.5%。總體看,目前我國的宏觀稅負並不高,基本處於合理的區間內。但考慮到未來幾年稅制改革還有一些增稅因素,比如資源稅改革擴大資源品種,全國開徵房產稅等,我國財政收入仍可能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宏觀稅負水平還將會上升,這個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減稅力度大不大?
相關政策頻出,企業和居民稅負有望繼續減輕
近期,一些稅制改革大動作和減稅政策緊鑼密鼓、相繼出台:
——修改後的新個人所得稅法於9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稅法將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標準提高到3500元,並擴大了低檔稅率的適用範圍。據測算,全國由此減少個人所得稅收入1000億元左右,廣大工薪階層稅負明顯減輕。
——10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將小型微利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並擴大範圍;對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貸款合同3年內免征印花稅;將金融企業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延長至2013年底。
——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明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區和行業開展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逐步將目前徵收營業稅的行業改為徵收增值稅。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增值稅擴圍改革在上海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試點,逐步替代營業稅可以視為稅制改革提速、結構性減稅加快的一個信號。目前服務業繳納的營業稅中存在重複的弊端。用增值稅來替代營業稅是一個更佳的選擇,有利於減輕服務業稅負,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樣,提高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延長小微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將明顯減輕小微企業的稅負,增強盈利能力和發展後勁。
增值稅擴圍是「十二五」時期稅制改革的「重頭戲」。試點後,這項改革可能會由部分地區、部分行業推向全國和更多的行業,給相關行業和企業帶來的好處將會更多,有利於降低產品和服務價格,提振消費,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民生保障多不多?
財政收入2/3用於民生,但社保和福利水平仍待提高
目前,我國財政收支的絕對規模已經較大,財政用於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國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體育、農林水利、環境保護、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計達到59601.82億元,佔全國財政支出的2/3。
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看,老百姓比較關注的民生項目,如社會保障和就業、農林水事務、城鄉社區事務等支出增長均超過30%,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別達到50.5%和73.9%。
客觀地說,雖然政府每年用於民生的投入都在大幅增加,但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一些高福利的發達國家,把60%至70%財政資金用在了教育、醫療、失業救濟等社會保障和福利上,而我們的民生支出中,這些方面的投入還達不到這麼高的水平。
對此,劉尚希解釋說,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的高低,不僅與人均財政收入有關,也與一個國家所處的發展時期有關。像歐美一些高福利國家,人均財政收入超過了14000美元,而我們的人均水平只有這些國家的8%。兩者相差不是一點半點,福利水平怎麼能一樣?還有,我國正處於發展建設時期,歷史欠賬多,病險水庫加固維修,新建、改造農村公路等很多與民生相關的工程和項目都需要花錢,也無法做到將財力主要集中在提高保障和福利上。
目前,我國民生財政的主要特點是「低水平、廣覆蓋、保基本」。特別是近幾年,國家投入了大量財力,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義務教育免費等基本公共服務拓展到了農村,這樣的力度,在過去國家財力緊張時期是難以想像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收入水平提高,國家應在保基本、寬覆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財政的錢該咋花?
家大業大更要加強管理,切實把錢花到實處、花出效益
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一下子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的確不太現實。但財政收入增長這麼快,財政的錢怎樣才能花到點子上,真正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有益,確實需要認真考慮。在採訪中,群眾意見最大的是該花的錢沒有花出效益,該省的錢沒有省下來,該減的負擔卻依舊存在。
比如,一條投資20多億元的重要鐵路工程,竟發生了「騙子承包、廚子施工」這樣的荒唐事情,工程出現偷工減料,更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眼看著國家資金在層層轉包、層層「扒皮」中流失,能不讓人痛心?
「三公」經費是財政預算公開中最受關注的內容,從公佈的數據看,公車經費佔據了「三公」經費的六成以上。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凡是在「公家」單位當個頭頭腦腦的人,都要配專車、配司機?現在,轎車已經進入家庭,公車改革為什麼在許多地方和單位推不動?這樣的浪費,能不讓人揪心?
近期,一些地方公佈了收費公路的摸底調查情況。很多省份公路的收費並沒有完全用於還貸,人員收入和運營管理費用佔了很大比重,剩下的錢只是用來償還銀行利息。還貸的速度越快,還路於民才能越快,而現在,雖然年年還錢,但欠債依舊,公路仍要繼續收費。到頭來,得利的是銀行和政府部門,百姓的負擔卻不知啥時能減下來。這樣的做法,能不讓人窩心?
還有,雖然國家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但對大多數家庭來說,要想讓孩子上個好一點的中小學,「擇校費」動輒幾千元、上萬元,負擔相當重。而家庭要供一個大學生,被學費、生活費等開支就壓得喘不過氣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是如此,明明有便宜的藥,醫院偏要給患者開貴藥;明明一項檢查就能確診,偏要患者進行多項檢查,這醫療費用怎麼能降下來?
專家建議,改善民生除了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外,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也必須跟上。只有這樣,財政的資金才能很好地產生效益,人們才能充分地沐浴公共財政的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