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今天是中國第十二個記者節,這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也是中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新聞工作者的行業特殊性由此可見一斑。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有關文化體制改革的文件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新聞工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媒體」的勃興,如何保持自身的專業性和權威度,則是新聞記者所要面對的時代挑戰。
「全民記者」時代來臨?學者稱系概念誤讀
媒體評論指出,中國「全民記者」時代已然來臨,甚至完成了由萌芽到爆發的轉折。對此,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夏瓊卻表示她並不贊成「全民記者」這種說法,「這是對記者概念的誤讀,普通公民並不具有職業素養。」她指出,輿論中所謂的「全民記者」是指諸多不具備新聞專業素養的公眾在新聞事件的報道和傳播中發揮「線人」作用的一種現象,「他們的作用更接近於通訊員」。
「全民記者」是對一種現象的概括,在這一現象中,非專業人員通過非傳統媒體平台如網帖、論壇、微博、社區等,發佈影響廣泛的「消息播報」,參與者絕大多數是不具有職業記者身份和專業背景的普通民眾,但他們在對新聞線索和信息的發現、搜集、傳播、分析等行為或過程中普遍表現得很具有主動性。這一現象也顯現出公眾互動意識和社會參與感的增加。
在中國設立記者節的十餘年裡,公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意識覺醒從萌芽到爆發,而網絡的廣泛應用則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社科院公佈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中指出,2009年約三成的社會輿論因互聯網而興起,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
論壇、貼吧、博客、網絡社區等網絡信息互動平台的出現使網民有了挖掘和傳播信息的廣泛渠道,一時間,網絡成為社會事件的「放大器」和社會情緒的「發洩器」。
2009年以來,微博開始興起,於是更多的網民開始借助微博那僅140字容量的天地,積極地散播信息、分析點評時事、監督社會管理部門。而微博裂變式的傳播,使信息在短時間內迅速得到蔓延,甚至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從尋常百姓的家長裡短到公共事件的爭論,從公益慈善到草根走紅,「最美媽媽」、「最牛警察」、「彪悍搶修哥」、「『小悅悅事件』道德大論戰」……無不彰顯著網絡的傳播力、滲透力及影響力。
網絡時代傳播渠道激增 記者職業素養遭考驗
「自媒體」時代,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近年來,網絡輿情的作用更為突出,而普通公民尤其是網友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推動力。同時,這也給新聞從業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突發事件發生時,往往是作為目擊者的網民最先提供新聞線索,甚至在此過程中進行連續性、多角度、內容豐富而且帶有畫面感的實時報道。上海地鐵10號線追尾事故發生之初,就是由作為事故目擊者的乘客最先將事故信息發放到微博上,從而引起了媒體的追蹤報道。
此外,在諸多「網曝」事件中,網友也提供了許多埋藏極深卻相當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諸如官員「艷照門」、「瘦身鋼筋」、學校「綠領巾」等新聞報道的線索,均是由網友最先曝光。
其間,他們發佈了比職業記者更具有時效性的信息,甚至掌握更多第一手材料。而這一特性卻給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帶來了更為嚴苛的挑戰,如播報突發事件的效率、信息核實的能力和速度、通訊員網絡的擴張、線索挖掘的深度和廣度等。而其中最重要也最緊迫的就是,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仍保持客觀準確公正地挖掘播報真相的素養?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微博、貼吧、聊天群等傳播平台是建立在傳播者個人社交網絡的基礎上的,其獲得信息的渠道有限。
「他們在散播信息時普遍抱持一些主觀目的,其行為不能說是在報道新聞,而更應該說是宣傳。他們無需遵循記者的行為規範,不用承擔相應責任,因此可能會不顧事實真相,聽風即動。他們甚至可能是利益主體,在信息傳播中進行議程設置從而達到自我宣傳的目的,謠言也就由此產生。」夏瓊補充道。
公眾,尤其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或目擊者畢竟不同於職業記者,其借用網絡發佈的信息不具有確定性、準確性和法律依據,他們也不具有遵守新聞從業者規範和規則的自覺,更不必承擔記者責任。這些都為職業記者剔選和求證新聞線索造成了影響。
記者如何保持權威度 學者吁改作風重求證
職業記者和媒體怎樣在紛繁複雜的網絡時代、信息社會佔領主陣地?如何在變化多端的輿論場中保持權威度?這不僅考驗新聞從業者去偽存真的專業素養,更考察他們面對新聞事件時是否仍能恪守規範的職業操守。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微博等應用異軍突起。隨著網民規模和網絡技術應用平台的日益擴大,諸多傳統媒體和從業者迅速把視角投向了網絡信息互動渠道,希望第一時間獲得或發佈新聞信息,不可否認,這一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假消息的傳播。
部分傳統媒體未經核實就擅自發佈新聞信息,對假新聞的擴散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網絡曝光」、「造謠」、「闢謠」、「道歉」等一時間充斥耳目。評論指出,「以訛傳訛,嚴重違背職業要求,應該引起從業者警醒」。
網民、公眾充任「線人」,對職業記者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就像近視的人為了看得更遠更多更清晰借用一副眼鏡,這副眼鏡可能是近視鏡,但也有可能是花鏡、墨鏡甚至是哈哈鏡,「這需要記者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夏瓊說,「客觀、公正、全面、真實,這是記者的基本職業操守,網絡時代更是如此」。
「受個人認知局限、社會意識形態、外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記者務求客觀真相其實是很難的,但還是可以做到相對把握。首先就是要做到客觀全面地認知社會、掌握信息。」夏瓊說。
「最重要的是作風問題,記者要保持良好的職業操守,要確立自己的從業理念、是非標準,對新聞線索的認知把握應審慎負責,要能冷靜判斷而非聞風就動,一切報道都要有取證過程。」夏瓊強調,越是在複雜的信息環境越應該有質疑的精神,同時,還要避免被自有態度影響認知事實。
夏瓊多次提出,做記者就要吃得了苦,「不能為了省事打幾個電話問一問就以為這是事實是真相了,要到前線去挖掘去取證」。她說,真正做到深入貼近新聞發生的土壤才有可能碰觸、發現客觀真相。
記者節小資料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就有記者節。從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聞從業人員都舉行各種儀式紀念這一節日。
1949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明確規定了「記者節」。但因為當時沒有確定具體日期,因此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從業人員一直未過記者節。
1999年,國務院修訂發佈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再一次明確列入了記者節。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把11月8日中國記協成立日確定為「記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