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南盟峰會 印度嚴防中國影響力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1-13]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南盟)第17屆首腦會議10日至11日在馬爾代夫舉行。這個包含8個成員國的組織因明顯的「一強多弱」,儼然成為印度的「獨角戲」,而嚴防中國影響力在「印度後院」擴大則成為會議隱藏的主題。

環球時報文章稱,印度10日積極展開外交攻勢,一方面向東道國馬爾代夫大獻「慇勤」,防止馬爾代夫投入中國懷抱;另一方面堅決反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加強觀察員國作用」的建議,徹底斷掉巴孟「拉中國平衡印度影響力」的念想。中國南亞問題專家胡仕勝10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南盟內部各國矛盾錯綜複雜,而印度相對強大的國力和地緣優勢令其在南盟的主導地位無從被動搖,拉中國平衡印度是南盟小國必然的考量,但印度在南亞的困境從未改變:不被周邊小國信任。

10日,南盟8國(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代夫、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領導人齊聚馬爾代夫最南端的阿杜環礁,參加第17屆南盟峰會。本屆峰會主題為「建設溝通與合作的橋樑」。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印度希望推動南亞地區的貿易自由化,並樂觀地認為這將促進「南亞同一性」。印度官方甚至稱,「南盟比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區組織做得更好,比如東盟和歐盟,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10日,印巴首腦舉行會談,據美聯社報道,印總理辛格對巴總理吉拉尼說,印度和巴基斯坦需要停止在互相對立上浪費時間,「印巴需要互相理解,兩國的命運是聯繫在一起的」。

表面的融合未能掩飾南盟內部的暗潮湧動。《印度教徒報》10日報道稱,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南盟是否需要接納更多觀察員國及加強現有觀察員國作用的分歧表面化。巴基斯坦認為,世界越來越對南盟感興趣,南盟應解除暫停接納觀察員國的禁令,並考慮同有興趣的國家如中國建立起對話夥伴關係。伊斯蘭堡支持土耳其成為觀察員國。但印度反駁稱,南盟現在已有8個成員國和9個觀察員,南盟的內部流程和機構必須穩定下來,而不是接納更多觀察員國。文章分析稱,除巴基斯坦外,早在先前的幾屆南盟峰會上,印度就懷疑還有別的國家試圖通過增加觀察員國數量及強化其作用,限制印度的影響力。印度認為,孟加拉國正試圖秘密尋求幫助中國參與南盟下屬組織的活動強化中國的地位。印度對尼泊爾也有同樣的懷疑。

「反擊中國攻勢,辛格去向馬爾代夫獻慇勤」,印度《經濟時報》10日的這個標題代表了印度多數媒體的觀點。11日,在南盟峰會結束後,辛格將在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同馬爾代夫總統納希德舉行會晤,並簽署一項內容廣泛的協定和反恐條約,「以應對中國在這個印度洋島國增強影響力的企圖」,印度還將幫助馬爾代夫建造一所警察學校。《印度時報》稱,在本屆南盟峰會上,印度在馬爾代夫部署了飛機和軍艦,包括一艘配備武器的驅逐艦用來給峰會提供「安全覆蓋」。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還表示,印度將成為「區域安全提供者」,為印度洋地區國家提供安全庇護。此外,印度海軍定期派遣「多尼爾」飛機前往馬海域,幫助進行反海盜巡邏和海上監視。新德里還幫助馬爾代夫在所有26個環礁建立起了地面雷達網,同印度軍事監控系統相連接。

中國駐馬爾代夫大使館8日開門也讓印度不高興。《印度教徒報》稱,很多前來參加南盟峰會的代表團都對中國開設大使館的時間感到疑惑。現在只有4個南盟國家——印、斯、巴、孟在馬爾代夫設有外交使館,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只有非常駐使節。馬爾代夫整個國家的陸地很少,很難撥付土地給外國建使館,而馬爾代夫和中國的合作近幾年來正「突飛猛進」。

胡仕勝說,印度常年對南盟不熱心,導致南盟在成立的前20年裡鮮有作為。且因印巴關係非正常化,南盟峰會多次被中斷或取消。2005年阿富汗加入南盟,印度迫於壓力同意中國成為觀察員國,同時為抵消中國影響拉美、歐、日入伙。印度擔心大國介入導致其在南亞作用下降,開始積極推動內部整合和經濟一體化。但到現在,區內貿易額佔整個南亞對外貿易的份額也不過5%。

      責任編輯:Winnie
英國派威廉王子駐紮馬島遭譴責      [2011-11-12]
駐阿美軍殺平民割指拔牙取樂      [2011-11-12]
伊朗首都一處軍事基地爆炸至少15死      [2011-11-12]
俄兩次聯絡火星探測器均未果      [2011-11-12]
英媒:日本才是歐債的真正買主      [2011-11-12]
歐盟封堵分裂傳言 稱同甘共苦      [2011-11-12]
商務部稱中國還未收到TPP邀請      [2011-11-12]
亞太經合會議 戴秉國會見希拉里      [2011-11-12]
印媒:印爭能源 卻無力抗衡中國      [2011-11-12]
日媒指新外相私下稱若中國動武就雙手奉上釣魚島      [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