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1月13日,美國著名學者兼記者、作家,超級暢銷書《毛澤東傳》、《我與中國》作者特里爾在北京與讀者見面並簽名售書。中新社 【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毛澤東傳》作者羅斯·特里爾13日在北京說,中國將走向何方?這要看中國從何而來,「我們必須理解毛澤東」。他還表示,大部分西方人並不瞭解毛澤東在中國國內做了什麼。
13日下午,《毛澤東傳》作者羅斯·特里爾讀者見面會在北京舉行。特里爾是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院、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超級暢銷書《毛澤東傳》作者,此前出版的著作大部分與中國有關。
當天,特里爾在見面會上用不甚流利的中文發表了演講。他表示,中國是一個偉大的人類生活的實驗室。自己想通過2010年推出的《我與中國》這本書,「告訴毛澤東去世後去出生的年輕中國人,中國人已經比他們的父輩、祖輩富裕多了,也更有活力了。」
關於《我與中國》:以故事方式呈現中國形象
2010年,特里爾推出新作《我與中國》。書中既有對中國政壇風雲人物的生動刻畫,也有對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娓娓講述。作者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展現了新中國一甲子的發展歷程。
談到這本書,特里爾表示自己並不是要為中國鼓吹什麼,只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現中國形象。
「在這本書中,我告訴毛澤東去世後去的年輕中國人,中國人已經比他們的父輩、祖輩富裕多了,也更有活力了。」特里爾說。
談到具體的創作過程,特里爾表示,自己像蜜蜂一樣勤於保留有關資料,並且善於保存日記、書信、遊記等材料,「這有利於我的寫作」。
中國將走向何方?特里爾:我們必須理解毛澤東
特里爾與中國淵源頗深,1964年他便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那時,特里爾對北京的第一印象是「穿著白襯衫和藍褲子的人民群眾簇擁在天安門廣場」。(《我與中國》)
自1996年以來,特里爾幾乎每年都來中國出席各種會議和訪問。目前,特里爾已經出版10部著作,其中大部分與中國有關。他的名著《毛澤東傳》被譽為西方數百種毛澤東傳中最受推崇、最暢銷的作品之一。該書自200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以來,已經累積銷售70萬冊。
談及為何要寫中國,特里爾表示,「中國是一個偉大的人類生活的實驗室,能幫助我理解美國。」
在特里爾眼中,美國是新的大國,中國是古老的大國。
「美國人認為其他國家都會像他們那樣,中國人認為外國與自己不一樣。美國人知一說一,中國人知道什麼時候保持沉默。」他說。
中國將走向何方?特里爾認為,「這要看中國從何而來,我們必須理解毛澤東」。
特里爾說,自己當初選擇寫毛澤東,是因為他「很有趣,自身充滿矛盾」。他坦言,在西方人眼裡,毛澤東更多的是一個國際性人物。至於他在中國國內做了什麼,大部分西方人並不瞭解。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特里爾當時感覺到,「這是影響歷史的時刻。很長一個時期,再也不會有另一個毛澤東了。偉人也總有一死,中國一定會變化。」
特里爾還表示,自己寫作《毛澤東傳》的一個原因也是為了保留一個遺產,「從現在開始起50年,沒人會記得我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但有人會一直讀我的《毛澤東傳》」。
儘管自己的書寫出後頗受推崇也十分暢銷,但特里爾清楚,「我的書不是毛澤東故事的終結。每個傳記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
羅斯·特里爾:大部分西方人不瞭解毛澤東在中國做了什麼
中新網:普通的美國人對毛澤東的認識有怎樣的一個過程?
特里爾:毛澤東在西方人眼中,更多的是一個國際性人物。他在中國國內做了什麼,大部分西方人都不瞭解。(可能只是)知道他打敗了蔣介石,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
中新網:在一些歌劇如《尼克松在中國》當中,也有毛澤東、江青等人的形象。您認為哪一部文藝作品中的上述人物形象更接近歷史真實?
特里爾:《尼克松在中國》這部戲,主要是為了好玩,因為沒有意思的話也不會吸引觀眾。但是和真實的歷史之間沒有太大關係和相似性。這樣的東西不會改變歷史,也不應該改變歷史。
江青是很有故事的人,也曾權傾一時,我曾寫過《江青傳》專門講述她的生平。記錄和真實地研究江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靠想像去寫一個文學作品就沒什麼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