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王玉鐵:統計出差讓國人失去幸福感


http://www.wenweipo.com   [2011-11-30]
放大圖片

圖為王玉鐵總經理接受記者採訪。

【本報記者楊同玉30日哈爾濱電】作為哈爾濱亞麻紡織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玉鐵要為企業謀發展,應對市場的需求與變化。同時,他還時刻關注著中國經濟領域的新動態,常有驚人之語,「統計數據讓中國人失去了幸福感!讓共產黨人背著黑鍋做官!讓最不忘本的中國人忘了本!讓平穩發展的中國經濟總是剎車!」這些言論初聽挺雷人,但聽他娓娓道來,又不禁感歎其視角的犀利,見解之獨到,令人耳目一新。王玉鐵當過主管工業的副縣長,現在為黑龍江省經濟學會副會長,他還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的理事,豐富的閱歷讓其有機地平衡了理論與實踐,有此不凡見解就不足為怪了。

統計出差後果嚴重

王玉鐵說,通過世界通用的SNA統計核算體系,無法把中國特有經濟現象體現出來,造成統計在核算體系中產生錯位,形成誤導輿論的後果。

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是什麼?就是把相對均等的土地無償或低償配置給人民,成為公有制下百姓的財產性收入,而這卻隱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統計核算中的重大漏項。

他以城市居民住房的收入和消費產生的漏項為例,全國城市住房面積達196億平方米,按每平方米均價5300元計算,存量房產價值約100萬億元。以建國以來全國居民收入合計,不吃不喝也買不起這些房子。那麼,這些房子是用什麼錢買的?

如果按存量房產價值的10%作為邊際收入和支出的變動,每年進行動遷、改造、換新、擴大、串房、買房賣房等,就有約10萬億的住房消費資金流動在房地產市場上,這就是拉動房地產經濟高速增長的固有資金來源。這10萬億的邊際消費是哪來的呢?

如果按存量房產價值的2%計算房屋的租金或折舊費,每年城市居民住房消費約2萬億元。這個錢是誰出的?

王玉鐵通過研究,為我們揭開了迷底。他說,改革開放的轉型期間,政府通過住房改造、私有化和商品化,解決了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當時每個人或家庭都獲得了一套以上的私有住房。大家都感覺,這是自己花錢買的,歸納起來有六個渠道:公產房、私產房、自建房(包括違章建築)、收入購房、城郊征地購房和農民進城購房,實現了住房私有化。但最核心的問題是,這個歷史階段轉化的全部私有房產,所佔有的土地都是國家的劃撥地,無償或低償配置給了人民,而私有化住房轉為商品房中,來自土地差價的收益,也全部無償配置給了人民。也就是說,房子是買的,而房子所配置的土地是分的,公有制社會制度下形成的隱含在人民生活中的財產性收入和消費,用西方標準的核算體系,是無法統計出來的。

同樣,王玉鐵也對農民承包土地的收入和消費產生的漏項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他說,農民無償獲得的承包土地,隨著產業化的發展,土地所帶來的資本化收益,目前的統計方式很難囊括。

他分析說,一是土地承包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這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進入市場通過貨幣交換成為收入和消費。二是城市周邊農民無償獲得的承包土地,抓住城市動遷改造的機遇,成為有產者甚至富人。三是農村私營、股份制等企業將無償獲得的土地,轉化為企業的固定資產。四是承包的土地通過產業化,價值不斷提升,利潤越來越高。這些方面的收入和消費,很難從國家的統計數據中體現出來。現在,所能找到一個假設數據是,農民承包土地的轉包費約560元/畝/年(含國家補貼),假設18億畝耕地的轉包費收入為1萬億,分到9億農民,年人均收入就達1000多元!

另外,農民購房、建房、住房折舊與租金都很難進入農民收入和消費的統計之中,這也是一個很可觀的收入和消費。

由於這些都不能準確反映在統計數據內,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首先,本來生活幸福指數很高的中國人,由於統計問題,使得國民收入的增速遠低於GDP的增長,居民收入呈現下降的趨勢,這樣,人民就不是在幸福中感受生活,而是在懷疑中感受不到幸福;

其次,城市居民獲得的住房建設用地和農民獲得的承包土地,是共產黨人通過革命從地主和資本家手中奪過來的,然後無償或低償配置給全國人民,而這個巨額財產性收入,卻被泯滅在隱性收入中。城市居民認為房子是花錢買的,農民認為土地是集體應該分的,年青一代認為土地是什麼社會都會分的。由於統計漏項產生錯位,最不忘本的中國人,對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已經漠然淡忘!

再次,通過對購房、購車、旅遊等巨額消費和居民儲蓄進行統計所呈現的數據,與國家公佈的居民收入數據比較,專家們發現兩者存在巨大的差額,有人估算近10萬億。按西方人的思維,這個差額就進入社會隱性收入。於是,人們又從隱性收入,推導到灰色收入,直至落到政府官員腐敗和權錢交易上,使革命和改革帶給人民的收入,轉嫁到官員的灰色收入上,使政府官員始終在社會輿論和民眾指責聲中,背著黑鍋做官;

最後,國家把最核心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土地作為資本,支付給了全國人民,並隨經濟的發展,成為不枯竭的財富源泉,只是其一直隱含在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運行中,人們暫時還沒有認識到,這就使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很難按照客觀規律做出判斷,總是憑著西方人理念的警示,時刻準備著剎車。

統計漏項汲新發現

通過對統計漏項的系統研究,王玉鐵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有了新發現。

什麼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改革完成了土地的原始配置,形成了公有制的制度基礎。改一代(1978年前出生的農民和城市居民)都無償或低償獲得了公有制生產資料第一核心要素——土地,並通過在每個人手中世代相傳的方式,形成了公有制下黨的執政基礎,這就是現代中國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源是什麼?改革使人民有了充足的消費,這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動力源。國人通過土地的原始配置,無償或低償得到了一份財產消費資本。這就是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巨額潛在資本,是西方社會不具備的制度性財產分配。

中國經濟能保持高速增長嗎?土地的原始配置轉化出來,成為居民住房的消費資金,在城市房地產經濟的高速增長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王玉鐵還預示,當農民承包的土地,隨著農業產業化的升級,可以抵押貸款時,將會迎來中國經濟新一輪的高速增長。

我們的思想誤區在哪裡?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的,與西方的市場經濟相比,形成的制度基礎不同,所代表的群體利益與目標也不同,當中國的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中國市場經濟和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經濟地位的由來。中國人不應忘記,是毛澤東帶領人民打天下,把生產資料第一核心要素——土地集中到國家和集體手中。是鄧小平帶領人民搞市場經濟,把土地相對均等的歸還給人民,如今,中國的市場經濟又使土地轉化出財富神奇,每天都在向人民流淌著財富。中國每個公民的消費=工資收入+財產收入,這是中國社會基本層面和根本基礎,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每個公民都佔有一份額財產的國家。西方社會多數的工人只有單一工資收入消費,少數人才有工資和財產收入消費。而中國每個人民都有工資和財產的雙重收入消費,這就是不同的社會制度基礎產生的進步。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