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港媒:伊核問題 退一步海闊天空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0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日前伊朗與美國的兄弟國家,也是其最緊密戰略盟國英國關係鬧僵。英國先是降低駐伊朗使館級別,從大使級到代辦級,回到與加拿大駐伊朗使館相同的級別,並宣佈對伊朗實施新的制裁。伊朗也針鋒相對,實行對等降級。群眾激憤興起,示威浪潮一時難以遏止。

首都德黑蘭數千名高校學生和群眾在英國駐伊朗大使館門前舉行示威活動,激憤中的伊朗青年再寫了31年前佔領美國和英國駐伊朗使館的一頁,衝入 英國駐伊朗使館並做出了不少過火舉動。他們翻越使館大門進入大樓,扯下並焚燒英國國旗,隨後換上伊朗國旗。該舉動的確是違法國際法,受到包括伊朗政府自身 在內的許多方面譴責。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我強烈敦促伊朗政府抓住那些應為此事負責的人。」 古往今來,傷害彼此使節的確是不對 的,古人云「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否則就是缺乏基本的規則意識。

但事件發展至此的原因,還是很值得深思的。11月中旬,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式發佈各方期待已久的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認為伊朗2003年 前曾經有過核爆裝置試驗的計劃並曾經有過試驗,目前並不能斷定伊朗不在進行類似活動,但這份報告對確鑿的證據又拿不出來,以致於結論含糊其辭、模稜兩可, 讓與伊朗核問題有關的許多國家大打口水仗。美國、英國加拿大不依不饒,要求繼續調查、伊朗必須停止謀求核武器計劃劃,宣佈對伊朗實施新一輪制裁。一些歐洲 國家在歐盟外長會議時表示將制裁或支持制裁伊朗,法國呼籲凍結伊朗中央銀行資產、禁運伊朗石油。

以色列早就按捺不住,多次表示在伊朗核問題上可能要獨立判斷和行動,顧不得美國的警戒了。很難說以色列不會倣傚歷史上突襲伊拉克和敘利亞核設施的先例,對 它自己認定的伊朗核設施進行突然的空中打擊或導彈襲擊。當然,以色列為此大造輿論和聲勢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兩年,也許離真正下決心還有一些時間, 要考慮的多方面因素也許更多,比如以色列的戰略縱深薄弱、美國暴跳如雷以及伊朗可能發起的中遠程導彈報復,因為伊朗的很多設施在深山,即便先進的鑽地導彈 效果也未必很好。這些同樣是美國要考慮的要素。當然美國不敢輕易對伊朗動武還有許多其他牽制因素。

伊朗對西方的新一輪制裁態度強硬。總統內賈德說,西方對伊制裁的目的是「偷伊朗人的錢,幫助他們自己走出財政困境」;與西方一些國家所想的相 反,伊朗「不需要原子彈」。伊朗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新一輪制裁旨在發動「宣傳戰」和「心理戰」,伊朗認為這是一種「應受譴責的無效行 為」。伊朗工業、礦業和商業部長卡贊法裡表示制裁是一種「雙輸戰略」。實際上,此前相關制裁措施雖然對伊朗的金融和能源業造成衝擊,但並沒有在伊朗引發劇 烈的經濟動盪。伊朗大多數民眾也表示願意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而承受局部的經濟犧牲。

俄羅斯與中國在伊朗核問題上一貫堅持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反對通過制裁,尤其反對使用武力方式解決。施壓、制裁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伊朗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複雜化、嚴重化,加劇對抗,也不利於地區和平與穩定。

伊朗與美國、英國近年來的尖銳對立不止這一次,布什政府執政末期,在波斯灣水域曾幾次與伊朗發生刀光劍影的戰爭邊緣遊戲,2007年4月伊朗 曾抓獲十幾名英國水兵以及它認定的潛入伊朗的美國諜報人員,當時的緊張真是劍拔弩張,比現在還要激烈得多,關鍵時刻美國等方面還是戛然而止。儘管今年以來 中東局勢風氣雲湧、持續動盪,暫時還看不到盡頭,伊朗多年的盟友敘利亞有些自顧不暇,但就伊朗自身而言,其所受的損失並沒有多少。伊朗與西方的緊張,西方 幾個月來的武力干涉聲浪,應當還是威嚇為主,很大程度上是媒體、輿論被幕後力量操作而製造的刻意緊張,多是表像而已。

幾十年來,由於美國與伊朗的關係難以改善,英國與伊朗的關係也顯得疙疙瘩瘩。其實,在1999-2000年美國與伊朗關係轉暖的時刻,伊朗溫和派總統哈塔 米與英國的關係是很不錯的,哈塔米總統到歐洲大國走一圈並不稀奇,伊朗外長等高官訪問英國也曾經令愛好和平的人們很受鼓舞,2001年9月英國外交大臣斯 特勞訪問伊朗,磋商反恐合作。但進入新世紀、新千年伊始,美國與伊朗關係重新冷淡和僵持,英國也伴隨這一軌跡至今天。

更早追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美國、英國與伊朗巴列維國王的關係就更融洽了,當然,當時的伊朗也格外開放,只是貧富差距引起了洶 洶然的民意,導致了巴列維國王政權被霍梅尼利用宗教、政治與民眾的巧妙結合所推翻。當時,伊朗青年不僅衝擊美國使館,隨後也衝擊了英國駐伊朗使館,至今天 已經31年。2009年伊核問題再起波瀾,英國凍結16億美元伊朗資產作為制裁措施,隨後兩國互相驅逐外交官幾乎成為家常便飯,2010年伊朗逮捕了9名 在英國大使館工作的伊朗人,並指控以間諜罪和煽動伊朗國內騷亂。這些事件說明,兩國今天互相在使節方面做文章也就不奇怪了。

儘管衝擊使館事件令英國和美國政府感到憤怒和遺憾,並各自口出硬話,揚言報復,英國外交部發言人說:「這個無理舉動無助伊朗政府改善逐漸遭孤 立的境況,我們將與國際夥伴商議,強硬回應。」但僅憑此事導致兩個陣營動用武力還不至於。預計雙方會僵持一段時間,並配合敘利亞局勢等中東其他方面的局勢 發展。由於中東時局動盪可能持續2年左右,加之西方陣營對伊朗的對立情緒很難改變,伊朗也沒有拿出確實的證據證明自己沒有偏離和平利用核能的計劃,因此兩 個陣營的對立還要持續,戰爭邊緣政策也會如影隨形。

實事求是地說,伊朗即便想研製核武,也未必有必要的技術與提煉、製造設備,這段路還很長,西方國家未必不清楚這一點。把伊朗核問題再度炒熱,也許是幕後西 方大國在中東的一個戰略步驟,達到其他方面的目的。真正解決問題,可能需要美國與伊朗下決心緩和關係,兩個陣營各退一步,從政治、安全、經貿、外交等各個 方面做出緩和與諒解姿態。而這一時對於伊朗政權以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以色列而言,都是短期內難以做到的。

關鍵時刻,西方陣營的領頭羊美國還是慎重的。美國國防部長前不久給甚囂塵上的襲擊伊朗論調大潑冷水。此次新一輪制裁,美國的力度並以往加大, 但仍然持慎重態度,沒有對伊朗的中央銀行進行全面制裁,原因之一即是擔心影響世界油價。如果戰爭驟起,油價上漲幅度可能難以預計和承受,可謂幾敗俱傷。這 種情況將直接影響和衝擊奧巴馬的連任計劃,畢竟大選之年可以玩玩強硬話題,真正對伊朗動起武來可能難以把握走勢,也無法承受來自國內外的巨大壓力。

      責任編輯:研瓊
外交部就人民幣匯率伊核等答問      [2011-11-14]
專家:以國導彈襲伊是唯一可能      [2011-11-12]
美媒猜普京「歸來」將影響伊核      [2011-11-11]
解決伊核問題 中方不主張施壓      [2011-11-10]
中方:正研究伊核問題報告 願發揮建設性作用      [2011-11-09]
外交部:堅定推動通過外交談判解決伊核問題      [2011-10-29]
外媒證美以曾聯手襲擊伊核設施      [2011-01-30]
七國參觀伊核設施 俄歐拒絕      [2011-01-16]
希拉里訪緬甸 拉攏還是顛覆?      [2011-12-04]
美國堅持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      [20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