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德班大會進入博弈關鍵期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0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經濟導報報道,3日,正在舉行的德班大會達成了初步談判草案。以這份草案為重要議題列出各種談判選項,是後續談判的指南。但遺憾的是,德班大會的兩大焦點———《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問題和綠色氣候基金設計問題仍然分歧嚴重,草案只是羅列了各方意見。按照慣例,6日的高級別會議啟動後,各國將再進行討論,彌合立場分歧,達成最終協議。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吳宜進,4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德班大會暫時取得的成果微不足道,並不像《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菲格雷斯所描述的『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與會代表級別較低,現階段各國的策略是試探對方底牌。從目前看,德班大會似乎不會有實質性進展,但我們也不必過分悲觀,畢竟,本週二舉行的高級別談判才決定德班大會的命運。德班大會不是『拯救人類的最後機會』,因為,《京都議定書》有效期內,世界各國並沒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氣候。」

與會國陷入「囚徒困境」

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到2010年的坎昆氣候大會,《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指標承諾均是無果而終。作為《京都議定書》到期前的最後一次氣候談判,德班大會責任重大。

「現階段順利實現《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對接是有難度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環境資源法研究所副所長高利紅教授4日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第一周會程討論結果看,各國出於保護本國利益的目的,分歧嚴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兌現的時間表會無限期地延長。」

「這些國家的做法是短視行為。」高利紅說,「他們為了保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忽視了本國國民的生存利益。最終,經濟利益將以犧牲生存利益為代價,而其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則無法估量。」

高利紅認為,與會國都堅持自己的利益不讓步,其實已經陷入「囚徒困境」。事實上,一方的最佳選擇並非團體的最佳選擇,日益嚴峻的氣候問題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各方都需要讓步、妥協,共同解決氣候問題,否則大家都不會受益。

「不進則退。」高利紅擔心,如果德班大會不能達成實質性協議保護氣候,那麼氣候大會前期形成決議的成果可能會化為烏有。

談到德班大會可能取得的進展,高利紅認為,綠色氣候基金設計問題或取得部分成果。

雖然氣候談判前景不容樂觀,但高利紅認為,人類為了生存,最終都會妥協。《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終究會實現對接。

中國或接受有約束力的減排指標

德班大會的氣候談判已經進入關鍵時刻,但各國分歧依然嚴重。對此,高利紅分析認為,德班大會談判阻力大的根本原因,是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代表全球民眾行使權利,同時各國領導人的立場不同,也會直接影響本國的談判立場。

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斯特恩明確表示,《京都議定書》不在美國的談判桌上。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也明確表示不會繼續作出承諾,這給德班大會蒙上一層陰影。

事實上,《京都議定書》簽訂後,由於其沒有強制性,世界各國既可以遵守,也可以我行我素,並沒有一個權威機構監督《京都議定書》的實施。

吳宜進認為,當前,歐洲深陷債務危機,減排的積極性下降;美國將舉行總統選舉,自然不會在德班大會上作出更大承諾,否則,總統奧巴馬將失去更多選票;新興國家一方面要求尊重歷史,另一方面,其本身所需的資金、技術需要發達國家支持。各國為了自身利益在德班大會上博弈,難以達成共識。雖然各國都有保護氣候的共同目標,但現階段氣候變化對各國的影響並不相同,發達國家減排意願並不強烈。

儘管各國為了自身利益你爭我鬥,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願以最大的誠意促進氣候談判成功。高利紅說:「我國可能會在合適的時機接受有約束力的減排指標。但前提是,大會主要討論全球民眾的生存利益,所有的國家都應該參與進來,而不應該隨意想進就進,想出就出。而且,參與國應合理承擔責任。當然,責任承擔不是絕對的均衡,而應是責任分擔均衡。」

      責任編輯:glory
德班會議「中國角邊會」啟動      [2011-12-04]
德班氣候大會出現微妙突破      [2011-12-04]
德班談判代表:中國不排除簽署有法律約束力國際減排協議      [2011-12-04]
德班會議氣候談判 吵聲依舊      [2011-12-03]
德班會議主席遭逼問 代表安撫      [2011-12-02]
德班會議「中國角邊會」啟動      [2011-12-04]
德班氣候大會出現微妙突破      [2011-12-04]
韓調查對像商品改變 體物價增長降低      [2011-12-04]
眼紅殲20 日慾造「偉大飛機」      [2011-12-04]
俄羅斯航母月底出訪敘利亞      [201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