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2011年中國外交大事件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國政府成功幫助35860名中國公民安全撤離戰爭陰雲籠罩下的利比亞,被譽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個奇跡。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12月20日報道,中國公民撤離利比亞一幕鎖定了我們的視線:普普通通的勞動者,疲憊的身影,幸福的笑容,揮動的國旗……照片凝聚熾烈情感,引發深層思考。

成功幫助35860名公民撤離戰事一觸即發的利比亞,展現了「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理念的魅力,顯示了中國政府強大的外交行動能力。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給2011年中國外交打高分。

觀察中國外交,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大背景:中國穩步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央,正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大國。

大國外交注定是全方位的,也是均衡審慎的。2011年,中國穩步發展同各大國關係,維護周邊地區穩定發展,鞏固與發展中國家傳統友誼,同各方協調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國外交積極作為,保持了政策穩定性。這既是為國家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也體現了一個大國對世界應有的責任感。

大國外交注定要面對方方面面的挑戰。2011年,中國外交並不輕鬆。國際形勢動盪一面凸顯,諸多大事、難事、急事需要應對。經濟困境和戰略不自信讓美國頻頻「出手」,個別周邊國家拿南海問題說事。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同時,中國保持了足夠的耐心和大度。

大國外交不會是單純的被動應對,同樣需要主動行動和積極引導。中國崛起這個「大趨勢」難免引發疑慮甚至是焦慮,各國傾聽中國的政策闡釋,更希望借助中國「主動設置的議題」來感知未來的調整。在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平台上明確變革主張,同東盟國家就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指針達成一致,在朝核、伊核等熱點問題上勸和促談……行動的效應正在顯現。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中國外交需要足夠的自信。這種自信源自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勢的把握,源自國際力量對比相對均衡的發展方向,源自對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守。面對不斷上升的風險和挑戰,這種自信尤為重要。

2012年,中國外交大有可為。

訪問美國

冬日華盛頓,冰雪芝加哥,湧動非凡中國熱。

1月 18日至21日,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開啟了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新局面。68小時訪問,最高規格禮遇。胡錦濤主席同奧巴馬總統在共同出席的活動中共度12小時之多,同美國各界人士廣泛交流敘合作,同芝加哥佩頓中學師生愉快相聚話未來……

這是中美兩國在關鍵時刻的一次歷史性訪問。中國外交的2011年由此隆重開篇,翻開濃墨重彩新一頁。

【點評】 袁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2011年中美關係相當微妙。一方面,胡錦濤主席訪美後,中美在重大問題上均能保持積極溝通、務實面對,並同意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系」,這為中美關係的未來確立了指導原則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兩國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卻依然深刻,未得到有效緩解。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國企補貼等政策的指責直指中國發展模式,針對南海、網絡安全、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的言行則顯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深層疑慮。

APEC+東亞領導人會議

11月9日,我趕到夏威夷舉辦會議的酒店。大堂內題為「經濟規模和增長速度:穩定發展堅實核心」的展板非常醒目,主辦方以大小不同的圓圈代表亞太經合組織成員2010年經濟規模和未來10年年均預計增長速度,最大的圓圈代表中國,表明兩項指標都名列榜首。這就是世界眼中的中國。

「這次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並不輕鬆,但合作與發展是大勢所趨。」11月中旬,溫家寶總理赴印尼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奧巴馬首次與會和南海問題等,引起各方關注。對此,溫總理就促進東亞國家的團結、合作與發展提出多項主張和倡議,並同與會各國領導人廣泛接觸、深入交流。

【點評】 張蘊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

2011年亞太與東亞的區域合作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美國高調宣佈重返亞太,要借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打造新一代高標準協定,使之成為亞太地區的制度範式。這對亞太地區、東亞地區的區域合作帶來了影響,人們擔心合作轉向、合作停滯。面對複雜局勢,中國提出高瞻遠矚的主張和具體務實的建議,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緊急糧援

中國在非洲乾旱饑荒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慷慨捐款,我們用這筆資金購買糧食,在11月救助了1300多萬條生命。這些糧食已經並將繼續用於索馬裡系列項目,如「熱餐中心」平均每天向摩加迪沙流浪者和當地貧困居民提供10萬餐食品,並為6到35個月兒童補充營養,防止營養不良。中國政府在抗擊本國飢餓問題上取得了成功,並且越來越開放,願意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有關國家政府一起,將自身成功經驗應用到需要的國家中。這不只是一項責任或是選擇,還是一個重要的機會,讓中國授世界以漁。

【點評】 盧沙野(外交部非洲司長)

非洲之角發生嚴重旱災和饑荒,中方提供緊急糧食援助。這是中非真誠友好、患難與共的又一生動例證。中非傳統友好,新中國成立以來,非洲在關乎中國核心和重大利益問題上給予了中國寶貴的支持。中國此次提供糧援,既是在老朋友遇到困難時的互幫互助,也是中國在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承擔相應國際責任、展現中國「國際公德」的應有之義。

G20戛納峰會

陰雲密佈戛納天空,巨浪拍擊藍色海岸。11月初,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六次峰會在歐債危機深化的形勢下舉行。

胡錦濤主席出席會議,闡明中國立場,引導峰會發展方向,增進同有關國家友好關係,展現負責任國家形象,維護中國重大利益。胡錦濤主席鄭重宣佈,對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7%的稅目的產品給予零關稅待遇,為促進解決發展問題、推動多哈發展議程採取重要實質性步驟,成為峰會一大亮點。真誠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鮮明特色。

【點評】 曲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中國在二十國集團戛納峰會上防止了把目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根源和未來全球經濟治理重點放在匯率問題上的偏差。

發達國家認識到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與自身經濟面臨的嚴重困難,更加看重新興市場國家作用。一批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成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建設性參與者。這是時代的進步,昭示著國際經濟秩序的深刻調整和歷史性變化。

南海問題

今年,記者數次採訪南海問題會議,感受最深的是中國聲音不斷增強。6月某大學舉辦南海主題會議,本報記者報名被拒。10月,中國與東盟就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達成了一致後,記者赴菲律賓參加「南海論壇」,與會的中國代表有了闡述中方立場的機會。12月馬來西亞舉行南海問題會議,記者感到各方專家發言都較冷靜客觀。我方學者闡述了中國的主權主張以及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誠意。一位馬來西亞學者表示,中國應該多一些這樣外語流利的學者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

【點評】 丁剛(人民日報記者)

交流增進瞭解,有利緩和摩擦。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同樣是這樣。

自去年以來,由於一些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南海爭端逐漸變成地區熱點問題之一。如何「降溫」?首先需要交流。任何一個當事國都需更清晰地瞭解別國立場和思路,這樣才不會在外來因素的刺激下產生誤判,以致給地區和平造成傷害。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可以通過官方和非官方的更多交流,讓外界更清晰瞭解中國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思路。南海問題的「降溫」需要一個過程。

感知中國

「感知中國」始於1999年,10多年來已成為國家形象推廣活動的一個品牌。今年是中奧建交40週年,「感知中國」在奧地利近兩小時的演出中,掌聲不斷。觀眾激動地說,中國文化的創新力、國際競爭力和跨文化溝通力令人驚歎。今年也是第八屆柏林亞太周。中國專家學者在柏林就中國的醫改、食品安全、防洪救災與各國代表分享經驗。

世界在改變,中國在發展,「感知中國」在成長。今天的「感知中國」,既有可「感」的藝術之美,又有可「知」的學理之思,成為世界感知中國的一扇窗口。

【點評】 俞新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委會主任)

很多國際政要和專家開始承認,中國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鑒。不少發展中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倣傚中國的一些政策。這是軟實力上升的亮點。

但是,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外界對中國的擔憂疑慮也在增強,甚至出現針對中國的鼓噪。今年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有說服力地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對外政策,也是一個亮點。

百花紛呈的文化交流,顯示中國人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融入世界。雙向的理解,將為中國軟實力奠定更堅實基礎。

國的鼓噪。今年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有說服力地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對外政策,也是一個亮點。

百花紛呈的文化交流,顯示中國人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融入世界。雙向的理解,將為中國軟實力奠定更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張斐
馬朝旭升任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      [2011-12-20]
央視:朝鮮內政外交框架早已確定 大政方針不會變      [2011-12-20]
外交部介紹日本首相訪華行程      [2011-12-19]
金正日逝世 專家預測朝鮮外交政策走向      [2011-12-19]
中國外交部就金正日逝世等答問      [2011-12-19]
中國外交部:金正日是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      [2011-12-19]
專家熱議中國外交五大熱點問題      [2011-12-18]
外交部部長助理樂玉成總結2011年中國外交成就      [2011-12-18]
學者:中國外交需要理性外交      [2011-12-18]
樂玉成談中國外交「披荊斬棘」:智慧比拳頭更重要      [20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