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彭清華(右)在接受深圳報業集團記者採訪。 【文匯網訊】據深圳特區報報道,舊年行盡,萬象更新。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彭清華昨日接受深圳報業集團記者專訪,彭清華評點2011年香港經濟表現,解讀香港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的定位與機遇,並詮釋了8月中旬李克強副總理訪港期間宣佈的「挺港36條」的意義及落實的最新進展。彭清華亦對深圳前海在港深合作中的作用給予肯定,看好兩地服務業合作的前景。
記者:感謝彭主任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接受我們的專訪。2011年世界經濟風雲變幻,香港經濟也隨之波動。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您如何評價過去一年的香港經濟,對香港經濟未來的發展有怎樣的觀察和思考?
彭清華:2011年,香港經濟總體情況是好的,雖然受歐債危機加劇、美歐經濟復甦乏力等不利因素影響,增長勢頭有所減弱,但仍保持了較快發展。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前三季度增長5.6%,預計全年增長5%,高於過去10年4%的平均增長率。香港比亞洲金融危機時的表現要硬朗得多,在「紐倫港」三個國際金融中心中,也是表現最好的一個。2011年的香港經濟可以歸納為四個特點:一是強勁的內需部分抵消了外需疲弱的影響,經濟基本面保持良好;二是資產市場震盪下行,但金融體系總體保持穩健;三是通脹率沖高回落,仍在高位波動;四是就業形勢持續改善,就業人數創歷史新高。
從全年看,香港經濟呈下行趨勢,本地生產總值增幅從第一季度的7.5%,減至第二季度的5.3%、第三季度的4.3%,第四季度還會低一些。展望明年,香港外圍的經濟環境仍存在許多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小型城市經濟體,香港的資本市場存在隱患,實體經濟經營環境趨於嚴峻,出口持續下滑,就業及通脹壓力增大。對於這些潛在風險,應保持高度警惕。但我總的判斷,香港是危中有機,機遇大於挑戰。我對香港經濟有信心。
記者:據我們瞭解,您對明年香港經濟潛在風險的判斷,也是許多業內人士的擔憂,信心的確是香港現在最需要的。
彭清華:幾天前,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在會見赴京述職的曾蔭權特首時,都對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和一年來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國家領導人重申,中央將繼續堅定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保持香港社會長期繁榮穩定。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正會同特區政府抓緊落實「36條」支持香港發展、深化兩地合作的政策措施,增強香港應對挑戰和風險的能力,為香港拓展更大發展空間。最近一個時期,習近平副主席多次在北京會見香港各界訪京團,都特別強調,香港各界只要按照胡錦濤主席提出的「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的總體要求,腳踏實地去做,就一定能克服當前困難和挑戰,迎來更大發展和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央領導人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都傳達了同一個重要信息:香港與祖國休戚相關,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偉大祖國始終是香港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保持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
記者:香港經濟發展受外部環境影響很大,在您看來,香港未來發展的機遇在哪裡?
彭清華:從短期看,香港經濟受外圍影響會產生一定波動。從長遠看,香港經濟走勢會總體向好。我認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機遇來自內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這樣一個重大戰略轉變。香港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服務祖國發展大局中謀求自身的更大發展。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香港經濟發展大體經歷了兩次轉型,都是內地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次是由以轉口貿易為主向工業化轉型。20世紀50年代以前,香港以轉口貿易為主。50年代初,由於西方國家對華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幾乎停頓。這時大量移民、資金和技術從內地流入香港,再加上西方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香港採用出口導向策略,發展起紡織、成衣、電子、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60年代,內地「三趟快車」開通、東深引水工程竣工,為香港提供了穩定價廉的鮮活食品和淡水供給,成為香港社會穩定和工業起飛的重要支撐。1970年,香港工業產品出口已佔到總出口的81%,這標誌著香港由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成功實現第一次經濟轉型。
第二次是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70年代末,祖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港人抓住機遇,順勢而為,製造業紛紛遷入內地,利用內地的低成本提高香港工業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到90年代中期,香港有80%以上的製造業轉移到內地。製造業北移留出巨大空間,促進了香港服務業的全面發展,成功實現第二次轉型,形成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
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香港經濟發展與祖國內地密切相關。香港同胞正是憑著自己的敏銳和拚搏,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取得了引為自豪的成就。
現在,香港與內地經濟關聯度進一步提高。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內地已成為香港最大貿易夥伴,香港對內地貿易依存度已超過美、日、歐的總和。內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資超過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內地上市公司占港交所總市值比重超過二分之一,內地遊客占訪港旅客總量的三分之二,內地還是香港最重要的生活資料和能源供應地。香港也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是內地企業最大的境外融資中心,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還是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平台。這種水乳交融的密切聯繫說明,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香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香港的繁榮穩定,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
「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儘管充滿困難和挑戰,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崛起是大勢所趨,世界經濟增長重心東移也是大勢所趨。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將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內容單獨成章,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致力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然通過兩地合作,給香港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記者:上個月,首屆中國海外投資年會在香港舉行,引起了政商界的廣泛關注。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國家的開放戰略強調的是「引進來」,現在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國家更加強調「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中央鼓勵內地企業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您認為香港對於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戰略,能發揮哪些獨特的作用?這對香港企業的發展意義又何在?
彭清華: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是從「引進來」開始的。今年是中國加入WTO10周年。過去10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進一步融合,利用外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對外投資也有長足發展。截至2010年底,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超過1萬億美元,對外投資3172億美元,其中63%是內地對香港或通過香港對海外的投資。總體上看,我國「引進來」與「走出去」仍不成比例,當然,這有歷史的原因。香港有寬鬆自由的市場環境、較為健全的法律法規,有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良好的專業服務體系,熟悉國際市場運行規則,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進程中大有作為。
內地與香港企業攜手聯合走出去,可以在國際競爭中磨礪、成長、壯大,在相互合作中實現互利雙贏。兩地企業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以聯合投資、聯合投標、聯合承攬項目等多種方式合作,優勢互補,增強實力,有利於提高國際競爭力,也有利於香港企業開拓新興市場。香港的海外投資過去主要集中在內地、歐美和東南亞等市場,但在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香港資本存量小,影響力有限。在歐美等傳統市場日趨飽和及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兩地企業攜手開拓這些新的市場,有利於建立新的商業網絡,擴大香港企業的發展空間,增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並為香港服務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記者:李克強副總理今年8月訪港,宣佈了六大方面36項中央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的政策措施,這和「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的內容是什麼樣的關係?
彭清華:「十二五」規劃是國家戰略層面的發展規劃,繪製的是未來五年發展的藍圖,它是一個總政策、總方針,還需要有具體細化的政策措施來貫徹落實。
李克強副總理訪港期間,代表中央政府宣佈的六大方面36項政策措施,通常稱「36條」,與國家「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的內容一脈相承,是對「十二五」規劃有關政策主張的細化,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的具體舉措。當然,這並不是全部措施,隨著兩地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相信還會有其他的政策措施陸續出台。
記者:「36條」具體能給香港帶來哪些好處?
彭清華:「36條」不僅僅對香港有好處。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既利港又利國,既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對香港而言,「36條」的作用,我想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有利於鞏固、提升香港三個中心的地位。比如,我們常講要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怎樣鞏固?關鍵還在於要有新的特色,新的增長點。「36條」中涉及拓展香港金融市場的11項具體政策措施,特別是大家最關心的建設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問題,就是香港金融中心的獨有特色。支持香港創新發展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建立完善人民幣循環機制,鼓勵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或發行人民幣債券,等等,都是香港得天獨厚的,對增強香港金融中心的全球影響力意義重大。
二是有利於拓展香港產業發展的空間。香港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很多行業在本土的空間已十分有限。鞏固現有的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香港必須借助自身之外的市場空間。如果把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廣大的腹地作為一個整體來看,香港的產業發展空間就相當大。這一區域的最大特點是存在兩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面對不同的貨幣制度、關稅制度、口岸制度、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乃至行業標準等,必須從政策上消除一些障礙,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36條」從加強服務業領域的合作、加強區域合作、聯合拓展海外市場方面,支持香港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三是有利於香港社會民生的改善。「36條」不僅有利香港長遠經濟發展,也有利保障和改善民生。比如,保障對香港市場物資的穩定供應;加快西氣東輸香港支線建設,爭取2012年向香港供氣;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等等,這些措施,香港市民是直接受益的。
記者:「十二五」期間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服務業,香港作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城市,您認為國家將如何發揮香港在服務業方面的優勢呢?另外,在李副總理的「36條」中,加強內地和香港的服務業合作也是一條主線,在這方面有一些什麼具體舉措?落實情況如何?
彭清華: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從43%提升至47%的目標,以去年近40萬億元的GDP來計算,4個百分點的提升就是1.6萬億元。「十二五」規劃還提出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以當前人口計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意味著城鎮人口增加1300萬,這幾乎是香港人口的兩倍。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服務業市場需求無疑非常巨大。
目前,香港的服務業增加值占本地生產總值的93%,服務業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的88%。專業人才眾多,從事法律、會計、建築測量與設計、工程等專業服務的就業人口達17.33萬,專業服務機構健全。經過多年的發展,香港早已確立了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在其他服務領域,香港也都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舉例來說,教育方面,香港的高等院校在世界範圍內排名靠前,港大、中大、科大位列全球最優秀的50所學府排行榜,其他幾所大學的排名也位列全球200強之內。醫療服務方面,香港的公立醫院體繫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現在兩地教育、醫療方面的合作進展很快。中央政府已正式批准,允許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內地所有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以獨資形式設立醫院。不久前香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合作,正式簽約創辦港大深圳醫院。還有很多香港的教育、研究機構與內地高校、城市共同創辦研究院、實驗室以及合作辦學等。據對香港4所大學的不完全統計,與內地高校的研究生合作培養計劃就達到40多項。
當然,加強兩地服務業領域的合作,需要一定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從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開始,至今已簽署了8個補充協議,掃清了不少障礙。不久前李克強副總理訪港,作了一個重要宣佈,就是中央政府承諾將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對香港的開放,爭取到「十二五」末期,通過CEPA,內地對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這是一個大思路、大政策,為兩地服務業領域的合作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記者:深圳前海開發作為加強兩地交流合作的重大項目已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36條」對此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深圳和香港各界高度關注。請問,前海開發在促進區域合作方面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彭清華:隨著全球經濟金融格局重新調整,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是大勢所趨。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和融合已達到較高水平,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就要求創新合作模式,促進生產要素優化整合,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便利流通,以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前海開發從理念到實踐上都充分體現了為粵港合作探索新路的精神。前海開發優勢在於依托深港,特色在於制度創新,著力發展創新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這為發揮香港在高端服務業方面的優勢,促進香港的服務業與內地製造業進一步對接,推動珠三角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提升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標誌之一的經濟特區的整體功能提供了新的契機,預示著粵港合作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記者:能不能請您介紹一下「36條」目前的落實情況?
彭清華:據我瞭解,36項政策措施宣佈後,國務院已經分解了工作任務,落實了責任部門,有關方面正抓緊研究落實方案,制定具體實施細則,積極推進相關工作。香港特區政府也向中央政府報送了落實有關政策措施的跟進工作計劃。「36條」總體進展順利,部分已經出台了具體方案和實施辦法。例如,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允許境內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11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續簽為期3年的貨幣互換協議,規模擴大至4000億人民幣,這為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提供了更大空間。前不久,教育部宣佈11個省市63所內地院校憑香港文憑考試成績,可免試招收3000多名香港學生,明年就實行。剛剛簽署的CEPA補充協議八,有15項內容屬於落實「36條」的舉措。
記者:剛才聽了您對「36條」的解讀,受益很大。那麼,在制定和落實「36條」的過程中,中聯辦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彭清華:在「36條」研究制定過程中,中聯辦發揮身處香港的便利,廣泛徵求香港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中央有關部門,供中央決策參考。在「36條」貫徹落實過程中,中聯辦將與內地有關部門、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繼續保持密切聯繫,及時反映業界的訴求,推動有關措施切實落實好,發揮應有的政策效應。
記者: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香港可以做些什麼嗎?
彭清華: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各類風險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對於統一認識、堅定信心、凝聚力量,鞏固和延續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意義十分重大。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與內地是兩個不同的經濟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要是對內地經濟工作作出戰略部署。但是,由於香港經濟與內地密切關聯,內地的宏觀經濟政策走向,亦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廣泛關注。
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做好明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特別是在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香港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包括發揮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試驗田作用,發揮服務業對內地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在內地實施「走出去」戰略中的平台和橋樑作用,發揮在粵港、深港區域合作中的引領作用,等等。
明年是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明年的經濟表現如何,對香港未來發展也十分重要。相信香港社會各界會認真總結回歸15年來「一國兩制」的實踐經驗,抓住國家「十二五」發展機遇,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在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偉大事業中,做出新貢獻、創造新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