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凱雷王曉雪北京5日電】校車事故頻發幕後的撤並鄉校亂象,牽動溫總理的心!溫總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叫停一刀切大規模撤並鄉校,他說「農村教學點撤並要十分慎重,充分考慮學生上學方便和交通安全」。「十分慎重」與「充分考慮」,溫總八字指引直擊積弊,與地方官員談校車事故卻諱言撤並校成鮮明對比。
既往十年,教育系統有兩大舉措,一是合併城市中的大學,二是撤並鄉村裡的中小學,兩項舉措之利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今年以來中華大地從北至南,從甘肅、到江蘇、直至最近的雲南,校車事故頻發,終將不顧當地實際、一刀切撤並鄉校造成的惡果暴露無遺。
整十年前,國務院出台一份名為《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文件。由此開始,撤校鄉以狂風驟雨般的態勢橫掃了中國南北農村,根據教育部有限公開的統計資料推算,十年間,近五十萬所鄉村小校,十年間已銳減不足一半。
此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事實上,隨著打工人潮流動,不少鄉村出現「空心化」,大人孩子都在大城市打工上學,撤並人數稀少的鄉校當屬自然合理範疇。但以撤並校為主旨的文件已成為十年間某些地方政府大興「教育形象工程」的「尚方寶劍」,應對合理人口變遷的辦學興校之舉變身為為撤並而撤並的政績工程。
一刀切撤並鄉校的惡果十年間不斷顯露,包括校車事故頻發、留守兒童上學難、寄宿費用過重導致學生輟學,甚至不少地方發生村民聚眾抗議,近期校車事故頻發,亦未能阻止撤並校運動的展開。原因何在,觀察歸納不外乎此,地方追求「教育大省」、「教育大縣」的GDP式數字政績需求;一刀切撤並校簡單易行,統籌兼顧其他則費時費力;地方與企業聯手借撤並校圈地建樓,向上級部門要建校款,在當地圈地,向孩子家長伸手要學費等。
觀察地方近年數十起村民對撤校的抗議,幾乎無一例外被官方以撤並校是大方向為由壓制,唯一一個成功的例子是今年浙江省麗水縣縉雲大洋中學撤並校事件。大洋鎮可稱是縉雲縣「小西藏」,地處偏遠,交通難行。麗水市市長聽取民意,多次和縣政府座談,以「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妥善處理」之策保留了大洋教學點,保證學子上學安全、減輕農民學費費擔、贏得民心。這幾乎是十年來,唯一一個以今日溫家寶總理八字指引的可援引的正面案例。
由此可見,解決一刀切撤並校問題的良策,在於中央政令,更重要的是地方不折不扣落實。地方政府必須跳出「教育GDP政績」迷思,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切實執行中央政策;中央加大監督力度,適時調整對地方教育政績考核指標,雙管齊下,方能徹底根除撤並校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