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戚紅麗見習記者陳靜張菁菁鄭州1月6日電】連日來,我國多地醞釀取消或已經取消「農民工」稱謂。據悉,廣東將加快研究並適時出台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並建立健全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鎮的制度設計;2011年12月25日,河南中牟縣對優秀務工農民進行表彰,按照常規,現場懸掛的條幅本應是「全縣第二屆優秀農民工表彰大會」,為了消除歧視,讓外出務工農民更有尊嚴,經過一番研究討論,當地把其中的「農民工」三個字換成了「新型合同工人」,這是中牟首次取消「農民工」稱謂。而就在不久前,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也呼籲社會慎用「農民工」這一稱謂。「『農民工』這一稱呼的背後隱藏的是一系列的歧視,要努力消除身份界限,鼓勵外來務工人員融入社會。」盧展工表示。
在不少外來務工人員看來,「農民工」這一稱謂在許多用人單位裡都等同於「臨時工」,「感覺基本上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一般城裡人不願意幹的崗位。」在鄭州打工的80後農民工小陶說,雖然自己在工廠裡打工,但非常反感別人說自己是農民工,感覺低人一等。他認為取消「農民工」稱呼有必要。這代表了大多數務工者的想法。
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對農民工群體的歧視,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導致的,並不是取消稱謂就能改變。尊重、關愛農民工,提高農民工的社會地位,不是僅僅在稱呼上做文章就能夠解決,簡單換「帽子」、改「標籤」無法解決農民工融入城市遇到的實際問題。糾纏於「稱謂」這種形式上的東西沒有必要,還不如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維護好他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