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節後不能進入狀態,貪玩散漫,在一些地方習以為常,簡直成了惡劣的「傳統」。節後作風問題就是一些政府機關平常慢作為、不作為、懶作為的特殊展示。
上周,是春節長假後的首個工作周。七天假期結束,人們收緊節日裡放鬆的神經,提振精神投入工作。然而,一些地方的機關幹部,似乎依舊沉醉在過年的氛圍中,導致出現一些讓人「鬧心」的狀況。
放完「開門炮」,接著還放假?1月29日,一些到雲南瀘西縣政府機關辦事的群眾發現,雖然已是工作日,但一些部門和鄉鎮政府辦公室還有人不到崗,只留了幾名值班人員。對此,當地督察組解釋,平時基層幹部特別是鄉鎮幹部工作很忙,沒有什麼休假,即使是「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期,也因為正值農忙無法放假,所以才利用春節農閒補休。
基層幹部確實很累,當地的解釋也可以理解,問題是,基層如何結合當地實際安排補休,應該有章可循,規範操作,既要關心幹部身心健康,更要確保群眾辦事便利、公務正常運轉。比如說,調休補休是不是可以提前做些調研、聽證,方案出台後做好公示預告,讓群眾心裡有數,感受到幹部在用心盡力做事。
類似「鬧心」的狀況,還有幾個事例。據報道,節後上班第三天,陝西大荔縣政府大廳上演「空城計」,3個便民窗口僅一人值班,值班人員稱「有的人親戚沒走完」;1月31日,武漢市治庸辦對市農業局暗訪,發現部分公務員節後上班第一天脫崗拜年……
節後不能進入狀態,貪玩散漫,在一些地方習以為常,簡直成了惡劣的「傳統」。究其原因,一方面,規章制度雖然要求具體,但執行起來因為照顧人情世故,往往不落實;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剛性的處罰措施以及運動式整治作用有限,「還在過節」已然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
實際上,節後機關作風是幹部日常狀態的延續和體現。平日裡,一些地方政府就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面對老百姓的事情,總會以「明天辦結」敷衍,節後作風問題就是一些政府機關慢作為、不作為、懶作為的特殊展示。
人們對節後種種「慵懶散」狀況的議論,指向都是要求機關幹部能保持良好的狀態。近年來,整頓機關作風成為不少地區和單位的「開年之作」,明察暗訪,獎勤罰懶,力求有聲勢、見成效。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正如媒體所言,機關作風懶散屢治難改,從根本上說,是機構龐大,人員冗雜,監督、考核機制不給力所致。形形色色的「推諉病」、「冷漠病」、「漂浮病」,正如彈簧一樣,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新年伊始,我們期待各地的機關作風建設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更希望能夠通過改革創新破解深層次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考核監管制度,創造條件讓群眾更加有效地監督幹部,督促幹部時時在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