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王澍1963年生於新疆,在西安生活。他於198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前身)建築系,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27日,從大洋彼岸的美國傳來好消息,49歲的中國建築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公民,而這個獎項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主辦方表示,選中王澍是因為承認中國將在發展建築理念中的作用。昨天,東南大學向王澍發出賀信,誠邀他方便時回母校訪問。而在南京師友眼中,王澍曾經是個「不守規矩的人」,願意花時間做「很慢的事情」。
導師眼中
他是個「不守規矩的人」
「這個人有才華,但是呢,有點個性,是個不守規矩的人。」中科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齊康是王澍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很感慨,「那個獎很大,中國人沒拿過。」
在齊康的記憶裡,王澍個性張揚,「論文答辯時,他把論文題目《死屋手記》貼滿了答辯教室的牆,我說你不要貼啊,貼了你的論文通不過,但是他不聽,又貼了。」張揚的王澍當時還口出狂言,「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得罪了不少評委。後來,王澍的論文答辯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並沒有授予他碩士學位。說起這段往事,電話那端的齊康語氣平和,「當時學位委員會有人跟我說,這小子怎麼這麼狂啊,但我覺得年紀輕的人狂一點沒有什麼關係,現在的年輕人就缺少這種狂。我前幾年去杭州的時候,遇到王澍,還問過他,『你還認不認我這個老師啊』,他嘿嘿一笑,『我當時年幼無知嘛』。」
「他喜歡看哲學理論書,而老師講的他不大聽。他喜歡發表學術議論,我發現他是個人才,後來跟我對話時我就把他的話錄下來,研究他的發言,當時他還跑出去租了個房子講課。」
王澍還有很多驚人之舉。齊康回憶,有一次,王澍在街上擺了兩個油桶,「他認為是裝置藝術,現在看來有點現代藝術嘍,後來驚動了公安和學校,限時讓他拿掉。」採訪中,齊康多次稱「王澍也是我的孩子」,「這個人有個好處,不追求盈利,就是做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我們國家很需要像他這樣的人。」
說起王澍獲獎,齊康認為,他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將中國的本土材料,例如磚瓦使用在現代建築上,打破固有章法。
自己眼中
追求樸素簡單的生活和藝術
在王澍眼中,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個文人。在東南大學論壇上,記者發現了王澍曾發表的一篇文章《素樸為家》,動盪年代,他曾經常出入書庫看所有被查封的書,「七到十年的歲月裡,我就是這麼亂看書度過的,包括大部分外國文學的翻譯本和中國的古書(繁體版)。」後來的王澍隨遷到西安,負責出黑板報,看父親與朋友們在劇團裡排演,藝術和文學的素養漸漸生根。
「我那種文人的孤傲早年就養成了,認識妻子以後,抹平了大半。事實她對我最大的影響,更是關乎心性的修養。」在王澍最艱難的時光裡,「主要靠她的工資在養我,我打零工,偶爾掙一筆。她屬於天然而然的人。」
在心性的滋養中,王澍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任何一個建築都是園林。不管表面上像園林的還是外表八竿子打不著的,都是,它已經用各種形態進入到我的建築了。我在追求一種樸素的、簡單的、純真的、不斷在追問自己來源和根源的這樣一種生活和藝術。」
合作者眼中
他話不多,但很有理念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個主要作品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這個作品體現了他的建築哲學對環境的密切關注,以及對蘇州園林造園思想的考慮。在設計中,這座圖書館將近一半的體積處理成半地下;此外,四個散落的小建築的尺度明顯小於主體建築。2004年,王澍憑這個作品榮獲中國建築藝術獎。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黨委書記吳昌政當時參與學院的籌建,當時圖書館的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當時與王澍有幾面之緣,他話不是很多,但很有理念。」
建築開發商王春年對此也深表認同,「當時我們的理念是建築能保證至少十年不落後,規劃中的圖書館前面有個人工湖,後面就是山,於是想在山水之間做一個過渡,而拿到第一稿時我們就很滿意,沒做什麼修改,有一部分建築延伸到水中,整體線條流暢,外觀是白色,和學院整體的建築風格很匹配。後來這個建築獲了獎,暑假還有很多師生來參觀。」
校友眼中
風流倜儻
有意識流氣質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王建國比王澍早3年入學,「當時他就顯示出很高的天分,設計理念突出,當時他的一幅作業《仙岳賓館》作為范圖在系裡掛了好長時間。」
當時王澍也是個校園潮人,「我們也一同組織過文學社和北極詩社,他喜歡思考,愛搞哲學研究,當年一起在詩社聊天時感覺他對傳統建築學有很多想法。」東南大學81級土木系學生、南京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濤回憶,「那時的王澍長髮飄飄,有意識流的氣質,風流倜儻,我們一起出了第一本學生論文集,他是論文集的主編,當時也有一篇文章入選。」
10年不建房
願意做慢的事情
王建國認為,王澍的獨特之處在於「願意做慢的事情」,「他博士畢業後10年內,沒建一座房子,就是偶爾給人做裝修,這期間,收集了幾十萬篇磚瓦材料,而這些材料,後來也被他用到現代建築中,有很獨特的風格。他能耐得住寂寞,不受當下思想的影響。」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助理葛明與王澍有幾十年交情,「王澍此次獲獎,沒經申報,直接獲得提名,擊敗了美、英、日等多國的建築大師。王澍的獲獎其實並不意外。」2011年,王澍榮獲法國建築學院金獎。這是首位中國建築師摘得國際建築學界大獎。同時,王澍還被哈佛大學研究生院(GSD)聘為2011—2012學年度 「丹下健三」榮譽講席教授,「從規律上講,如果能獲得這兩項獎,距離普利茲克獎也就不遠了。」
寫的字不是用
漂亮能形容的
在師友眼中,王澍也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東南大學教授單踴1977年考入南京工學院,曾經帶領王澍和學生們一起外出采風,有過一周朝夕相處的經歷,「去的時候,我們在車上聊了一路的書法,他很懂行,寫的字也很有特色,不是用漂亮能形容的。」
王澍也是個「文藝青年」,「大三的時候他就能把康德的《形而上學導論》翻爛,還能背出《世說新語》。在那麼快的生活節奏裡,他能用很慢的方式塑造房子,很有打動力。」葛明認為,人文氣質也使得王澍能將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現代建築,這也是打動評委的原因。
王澍作品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東部邊緣,他把校園設計成一個向農村開放的建築群,建築本身的運動曲線和丘陵的起伏相呼應,它在視覺上形成一條紐帶,迴廊和走廊像蛇一樣穿梭在建築的內與外,加強了建築的呼吸。
蘇大文正學院圖書館
由山走到水,四個散落的小房子和主體建築相比,尺度懸殊,但在這裡,可以相互轉化的尺度是中國傳統造園術的精髓。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圖書館的「詩歌與哲學」閱覽室,便是一個中國文人看待世界的「觀點」。
寧波博物館
位於寧波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寧波博物館採用的是新鄉土主義風格,除了建築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舊磚瓦以外,還運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這既體現了環保、節能等理念,也使寧波博物館有別於其他博物館。
鏈接·普利茲克獎
每年一次頒給建築師個人的獎項,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獎金10萬美元和一枚銅質勳章。這是1979年由普利茲克家族的傑伊·普利茲克(A. Pritzker)和妻子辛蒂(Cindy)發起,凱悅基金會(Hyatt Foundation)所贊助的針對建築師個人頒布的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