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港戚紅麗、劉蕊、沙苗苗3月8日電】全國人大代表毛傑剛剛上任鄭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後,便將調研第一站落腳鄭州市第九中學,考察其教學創新模式。鄭州九中作為河南省第一家成立「校長工作室」以及「博士工作室」的中學,其通過教育、科研、不斷創新道德課堂的教學模式,在全市中學中都為一大引領,對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做出了全新探索。
毛傑在考察中對鄭州九中的創新教育給予了充分肯定,她表示,鄭州九中的創新教育總結起來有三大亮點:一來不僅兼顧了必修課的課程需要,還兼顧了選修與拓展教育;第二,「校長工作室」、「博士工作室」以及「名師工作室」等研究型工作室的建立,充分促進了學區、學校教師間教學和學術的交流,在教學研究上形成一個團隊,避免了孤軍奮戰。第三,鄭州九中率先實現與周邊大學的銜接,專家學者的共同參與,與河南農業大學實驗室的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充分將實踐與科研結合起來,在鄭州中學教育中率先走了一步,可喜可賀。
2012年1月份,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精神的重大舉措。毛傑認為,這一協議惠及鄭州教育,不能僅僅理解為得到了多少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傾斜和支持,更重要的是給了在教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的機遇。鄭州九中正是抓住這一先行先試的機遇,率先大規模展開創新教育,從「校長工作室」的成立,到「博士工作室」的拓展,再到目前逐漸成熟的「名師工作室」,以及正逐步完善的「班主任工作室」和特色突出的國際教學中心等,全方位著力打造教育的軟實力發展,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
率先開啟創新班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也正是基於此,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新一輪創新教育的改革與思考。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探索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探索並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等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精神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鄭州市教育局創設了鄭州九中創新實驗班。鄭州九中率先成為了河南省鄭州市第一批創新教育實驗和實踐的試點學校之一。
經鄭州市教育局批准,2011年鄭州九中首次招收2個創新實驗班共80人。鄭州九中校長田寶宏向記者介紹說,鄭州九中在多個方面著眼創新,不僅通過包括基礎課程(包含國家基礎必修課和國家選修學科類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科技創新和人文創新綜合實踐課程三個層次的整體設置來打造創新課程;同時,為了更好地開展綜合實踐,學校還積極籌建化學創新實驗室、生物創新實驗室、中原文化與文物鑒賞實驗室、走進牛頓實驗室、智能機器人開發實驗室。同時與河南省農業大學育種中心、國麥中心長期合作,與河南省博物院、宇通公司等多家單位保持聯繫,確定了高端的校外合作實踐基地。
田寶宏校長說,實驗班的學生要接受學校老師自己所出的綜合類試卷的考驗,還要接受包括校長、博士在內的面試,因此招入的學生基礎綜合素質都很高,可以更快更好地適應創新課程的內容。
鄭州九中副校長李國喜說,創新實驗班通過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到前沿科技,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探究意識,目標是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國際視野的學生。
名師工作室 讓科研與實踐完美結合
2011年,鄭州市教育局計劃首批組建50個名師工作室,鄭州九中獲批成立兩個名師工作室,分別以「自然科學」和「人文創新」為重點,這也是鄭州九中創新教育的一大特色。
校長田寶宏向記者介紹說,「名師工作室」的基本職能定位是名師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型、研究型、合作型專業組織;基本任務是名師團隊對青年教師進行專業的培養和對學區教育工作提供專業的支持;而基本佈局是以縣(市)區和學區為基本設置單位,將名師的分佈與地域均衡相結合,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在區域內的引領、輻射作用。
河南省特級教師、兩屆鄭州市名師賀效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名師工作室」為學校老師間的交流搭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橋樑,老師們通過互相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教學創新模式,輻射帶動了校內老師的教學創新激情。
人文創新項目負責人黃穎慧告訴記者,「分課型教學模式研究」是名師工作室中研究的重點課題,所謂「分課型教學模式」即把各種學科細化分類,逐一針對其研究最合適合理的教學模式。黃穎慧向記者展示了其在分課型教學模式研究中關於「高中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模式研究」的課題成果,她舉例說,比如高中政治中經濟學和哲學的內容不同,「分課型教學模式」就是要分別針對二者研究出一套適合的教學模式。黃穎慧的政治教學模式研究成果還被推廣到省、市教育座談會中與全省、全市教師進行了交流分享。
鄭州九中「名師工作室」受到了鄭州市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重視,毛傑在鄭州九中調研時,親自聽取了九中「名師工作室」老師的匯報。毛傑指出,「名師工作室」不僅要發揚目前的優勢,還要在以後的工作中加強實踐性和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名師要基於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進行研究,要基於學生發展需要去研究,學生缺什麼,怎麼使學生發展得更理想,這些都是老師們需要去探討的問題。」同時,毛傑特別強調,要充分瞭解學生所需,加強學生的「自主選擇性」,這樣才能與國際教學模式接軌,才能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鄭州九中「人文創新」和「科技創新」兩個名師工作室積極探索創新教育培養之路,努力把創新教育工作做大做強,充分利用創新教育這一平台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為學校打開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校長+博士工作室」 博士校長的新理念
鄭州九中校長田寶宏作為中學中唯一的博士校長,在他的引領和帶動下,正逐步將鄭州九中打造成一個有著濃厚學術氛圍和創新實驗激情的新天地。成立於2010年10月8日的「校長工作室」正是打開鄭州九中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碑」。
「校長工作室」不同於校長辦公室,是一個研究性場所,裡面設有會談區,作為成員開展學術沙龍活動的地方。在「校長工作室」,校長不再處理事務性工作,而是要暫時拋開繁雜的事務,進行自我提升、自我學習,與眾多同仁交流探討學校管理和研究學術上的問題。
毛傑評價說,鄭州九中的「校長工作室」打破了過去傳統校長工作室的概念,不僅是理念的提升,更是精神的昇華、精神的引領,也是融合了校長學術魅力的結晶。」
不可否認,「校長工作室」是校長實現由管理角色向研究角色轉換的平台,校長成為研究型校長是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的前提,成立「校長工作室」是校長對學術、事業追求的結果,也是時代賦予的要求。
作為九中校長工作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士工作室」是對前者重要的補充。鄭州九中副校長李國喜介紹說,目前在博士實驗室,有5位博士(專業涉及比較教育、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和課程論、教育社會學等)和包括研究生、學校的眾多骨幹教師等相關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的一個團隊,來具體承擔校長工作室所研究確定的研究課題。這個團隊的所有成員既是研究者,也是實踐者。每天都會安排一位博士在學校觀察課堂,指導教學和科研。
魏宏聚博士告訴記者,在進行科研之前,他們首先會走進課堂,旁聽老師們講課,「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最為直觀地對老師們給予指導,與此同時,還可以在聽課時提煉新的研究課題」。魏宏聚博士說,他就曾在一堂數學課後進行了《一節數學課中的價值觀教育》課題研究,探究數學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得到最大價值收益。
段曉明博士說,博士們在學校進行課題研究不僅給予老師指導,同時,也能通過身臨實踐受到更多科學研究的啟示,起到雙向互利的效果。
田寶宏校長告訴記者,「博士工作室」成立兩年多來已經收到了顯著成效,從2010年初到2011年7月,第一研究週期43個校本課題已經取得成功。目前,學校方面正逐年壯大博士團隊,未來也許還有望引入海外博士。
毛傑贈書九中名師 寄語「優秀是一種習慣」
毛傑在鄭州九中調研會見「校長工作室」成員時,給每一位成員贈送了不同的書,如《創新教育》、《用心做校長》、《轉向教育的背後》、《卓越,從這裡起步》、《首席老師風采錄》等,在每本書的扉頁上都有這樣一句話:「優秀是一種習慣」。
毛傑說,九中老師們的工作成績值得讚揚,「優秀是一種習慣」這句話更是對所有老師的勉勵。鄭州九中就「優秀是一種習慣」召開專題行政辦公會,會上,田寶宏校長針對毛傑局長的寄語向每一位參會老師提出「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的期待。
田寶宏說,「優秀」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習慣,優秀的人習慣於優秀,習慣決定命運,在學校工作中,優秀的習慣還應該體現到每個人的自信力、責任力、執行力、溝通力、合作力、學習力、創新力、寬容力上,也包括優秀的品質、行為、思維方式等等,無論哪一項,都應該盡自己的全力去修煉。學校的創新教育、精品學校的打造等需要具有優秀習慣的人,如果我們一直習慣於認真做事,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將每一件簡單的事認真做好、做優秀,那麼優秀就會成為一種習慣。田校長並倡導「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作為九中人工作的座右銘。
田寶宏:尋找教育之「中」
■美國學生認真書寫毛筆字
田寶宏有三句話寄語自己:「靜心思遠。教育須務本,本立而道生。讓教育的價值目標超越校舍延伸到更加廣闊的領域。」他告訴記者,「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就是要超越自己,通過自己的影響,讓更多的人找到教育之本,教育之道。
而他自己獲得博士學位後,並不像大多數人那樣選擇了赴任高校或研究機構,而是選擇了中學,並且運用他的智慧,為中學培養著獨特的國際化複合型人才。「到中學工作,不是低就,而是昇華。」
當記者問及田校長目前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什麼時,田寶宏說,他的目標是成為真正有學問的校長。而對於教育的詮釋他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概念在他的腦海裡,早已不是普通的宣書育人,而是用教師的一顆心換取學生的一份情,這情,不僅是對師生的情,更是對教學、對學問的一種情。
正如田寶宏在學校設立的「校長助理團」和「校長短信平台」一樣,他樂於跟學生交流,及時跟學生短信溝通,傾聽學生的聲音。「我所推崇的教育模式正如我設計的校名logo一樣,代表的是一種『中』文化。不僅是天之中,地之中,人之中,更要不斷追求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