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重慶市長黃奇帆談「重慶探索」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3-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圍繞重慶的改革開放、先進生產力建設、民生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話題接受了新華網記者的專訪。新華網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作為我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的重慶,不沿邊、不靠海,大城市、大農村並存,大山區、大庫區一體。近年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特殊「市情」,在開放、改革、先進生產力和民生建設等方面,創新探索實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多成就,實現了十二五時期的良好開局。2011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11.13億元,同比增長16.4%,經濟增速躍居全國第一。

重慶市是如何開創改革開放發展新局面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圍繞相關話題接受了新華網記者的專訪。

內陸開放高地如何形成?

記者:地處西部的重慶是一個內陸直轄市。近幾年,重慶確定了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目標。我們知道,西部地區應該既抓開發,同時也要抓開放,但內陸開放高地必須是口岸高地,相比沿海城市,內陸城市在開放上不具有地理優勢。請問市長,重慶確定這一目標有著怎樣的考慮,推出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進展?

黃奇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沿海發展3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開放的歷史,中國內陸要發展也離不開開放,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如果一個地方不夠開放,要開發得很好,是很難的,也是有障礙的,是不能實現真正的開發目標的,所以我們覺得內陸的開發、西部開發要補上開放這一課。

講開放,一般要抓四件事情:第一,引進外資;第二,進出口貿易;第三,物流集聚和輻射的中心功能;第四,企業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進行投資發展。如果一個地方把這四件事做好了,那就可以說開放高地建成了,或者說口岸的高地也建成了。

最近四五年,我們在引進外資上從原來的10億美元增加了10倍,規模是中西部第一,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我們排在了第8位,在引進外資方面我們走到了中國的前列。

進出口貿易方面,我們四年前是60億美元,去年達到了360億美元,四年來增長了6倍,儘管絕對數不夠大,但是增長率連續四年居全國第一,應該說是很好的事情。我預計,今年可能會突破500億美元,這就是說,會繼續保持一種高增長。

作為一個開放高地,應該是一個口岸、一個中心城市。所謂口岸,不僅僅是你自己本土的進出口貨物在當地報關,還要讓周邊省市的貨物到你這裡通過你的口岸轉口到全世界,或者全世界的貨物通過你這個口岸輻射到其他的地方。這個功能我們現在逐步形成當中。我們之所以進出口貿易增長得快,除了本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導致進出口量增長以外,相當重要的就是周邊各省現在開始把貨物轉到重慶報關進出口,這個比例去年達到了32%,今後幾年我們爭取能達到50%。

我國外匯儲備比較充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如果抓住機遇加大海外投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好處。近幾年,我們大力推動企業走出去,全方位展開,連續兩年每年實現海外投資50億美元,有力推動了整個重慶的開放高地建設。

上述四個方面是我們的基本成效。之所以產生這些成效,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黨中央、國務院在西部開發過程當中給了重慶開放高地建設的一些重要的、具有前提性的一些要件。比如說批准設立了重慶兩江新區,所謂兩江新區,新區不叫特區,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區還特;新區的「新」就在於特區沒有幹過的事我們創新了也可以幹。兩江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是一個政策,一個性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開放平台。

第二、中央給了我們兩個保稅區,是兩個內陸最大的保稅區。保稅區理論上就是國境之內,關境之外,貨物到了保稅區就算出國了,利用這個保稅區吸引周邊省的貨物進保稅區就算出了關境,就可以出口退稅,所以說是國家給了我們一些開放平台要件;

第三、我們推動了口岸物流的平台建設。作為一個口岸,貨物到你這裡就能出國,機場就是一個口岸,原來重慶的機場功能不怎麼複雜,規模也不怎麼大,所以體現不出大的口岸作用。最近幾年,我們從航空貨物的口岸出發努力推動,重慶機場從原來300萬人一年的吞吐量已經發展到現在的2000萬人,我預計再過十年還會漲幾倍,可到6000萬人。

重慶機場航空貨物量原來才幾萬噸,現在達幾十萬噸,國際貨運量翻了四倍,這使得重慶機場口岸功能的作用大大突出了;原來是一個跑道,現在是兩個跑道,內陸近百個機場真正有兩條跑道在運行的就是我們。

去年年底,經民航總局批准,我們開工建設第三跑道,還規劃了第四跑道,我們的航站樓等各方面要花200多億元進行建設,重慶機場將是內陸複合型的樞紐機場,它就是一個口岸,如果沒有這個口岸,物流進出口很不方便。

在鐵路方面,內陸的鐵路往往沒有口岸功能,往往是邊境上的鐵路是口岸,沿海的港口是口岸,地處內陸的很難說,因為一般概念裡面內陸火車站頂多是樞紐,不能叫做國家口岸。我們要創造條件使重慶鐵路口岸具有一個口岸橋頭堡功能,近幾年推動了重慶的鐵路和新疆、歐洲的形成一個「渝新歐」歐亞大陸橋,使重慶作為起點站,歐洲成為終點站,火車在這裡始發,這裡就變成了口岸。

怎麼才能使重慶具有這樣的口岸功能呢?我們聯絡了從重慶到歐洲的六個國家,包括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整個一條線六個國家海關,大家一起推動這12000多公里鐵路實行一卡通,一個地方的國家海關關檢了,其他國家一路放行,這個起點站就是重慶。

這條線涉及到六個國家的鐵路部門,每個國家都有鐵路運行時刻表,這個跨國的運行表就需要有一個協調,所以六個國家鐵路部門一起開會協調了一個叫「五定班列」的運行表,即「定起點、定終點,定路徑、定時間、定價格」,聯手把這個運行線上的五個關鍵環節定下來。

六個國家的鐵路部門還一起搞了一個物流公司,中國貨物通過物流公司組織發貨到歐洲,同時又組織歐洲的貨物發貨到重慶,就形成了一個物流平台。這樣,海關的通關平台,鐵路部門的「五定班列」運行時刻表,物流公司的服務平台,就使重慶發揮了橋頭堡的作用、內陸鐵路樞紐和國際鐵路樞紐的作用。

為什麼內陸忽然可以成為口岸?不是憑空叫出來的。國際航班發達了,這個地方就是口岸;鐵路成了國內國際樞紐了,也就創造出了口岸。有了這些條件以後,重慶的開放高地也就逐漸形成了,外資也多了,進出口也上去了,海外投資的量也增多了,兩江新區的平台也建起來了。重慶的開放高地突然出現了,大家覺得很奇怪,仔細瞭解也是很確切的。

工業「三大新板塊」如何澆築?

記者: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線。重慶是一個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在比較閉塞的環境中形成了比較閉塞的經濟結構,在轉方式的新的時代要求下,壓力很大。重慶市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有哪些做法?

黃奇帆:原來重慶的工業規模不算大,2000年的時候也就是1000億多一點的產值,到去年,達到了14000億,十年漲了十倍,漲得是比較快的。目前,重慶工業每年投資3000億,新增產值有4000億,今後的四年可能會漲出16000億甚至更多,也就是說2015年我們會變成30000億的工業銷售值。現在要思考的關鍵是這30000億是什麼樣的產業結構,我們不能完全按照原來的老產品搞量的擴展,而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一方面抓節能減排,能夠轉變「傻大黑粗」、能耗成本比較高的產業;另一方面,要增加這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進步的能力,使得我們經濟增長更有質量

按照這樣的要求,「十二五」時期我們將推進重慶「三大板塊」工業的發展:

第一,1萬億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這裡面包括1億台筆記本電腦,三千萬台打印機,五千萬台顯示器,還有兩千多萬台的智能手機和通信設備,包括路由器、服務器、存儲器等通信設備。這兩億台件的產品再加上70%到80%的本地造零部件,會產生巨大的產值,零部件和整機會形成1萬億的產值,而且規模大,全球筆記本電腦,全球通信服務器,全球的打印機,也就是說通信網絡設備的1/3都是重慶造,產值達到1萬億,同時把品牌商、組裝廠、零部件廠商、生產性服務業全部配套落戶在重慶,形成一個電子產業集群。這個板塊是「無中生有」的新板塊,西部原來沒有這樣的電子工業,我們在2000年的時候電子工業只有20億,後來發展到了2000億,我們今後五年準備增長1萬億;

第二,我們要把傳統的有優勢的工業,比如汽車、摩托車、裝備工業進一步升級換代,也達到一萬億的規模。重慶老工業基地原來主要的工業基礎就是汽車、摩托車和裝備工業、機器設備製造業。抗戰的時候從沿海遷到這裡的主要也是機器製造業。我們要更新換代,大體上到2015年會形成六千億左右的汽車、摩托車產業,四千億左右的機器裝備製造業,形成一萬億。汽車業方面,主要是長安汽車集團,我們認為一個地方大量的汽車零部件製造,不能只為長安服務,我們支持一汽、二汽、上汽、北汽到重慶佈局發展,形成一個全國主要品牌商、製造商都在重慶有基地,重慶能夠為全國汽車配套服務的格局,形成一個汽車產業集群。

中國原來的汽車業發展格局是,大家有一個不約而同的分工,一汽在長春,北汽在北京,上汽在上海,長安在重慶,二汽在武漢,大家好像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美國,無論通用、福特、克萊斯勒都在底特律那邊,所以我覺得一個地方不一定只為一個汽車工業服務,可以為各個汽車集團服務。我們形成了中國各類汽車產業的巨頭在重慶形成集聚集群的發展。同時,每一類汽車的零部件的配套也都能夠垂直整合一體化,這樣會形成更好的競爭力。

第三,推動重慶鋼鐵、有色、水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製造業發展,這是傳統的重化工板塊。這個板塊我們會淘汰落後,降低能耗,推動先進技術的開發和發展,使重慶這個板塊「枯木逢春」,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大體上,我們三大板塊三萬億,形成重慶在中國有競爭力的、舉足輕重的生產能力。

城鄉統籌試驗改革如何突破?

記者:我們理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上是全國各地的共同使命。我們還觀察到,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新階段,中央著眼於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會適時選擇部署若干地區,賦予其在不同領域的改革探索使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演繹改革「探路者」角色,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這些年,重慶也領了一項新使命,就是探索統籌城鄉發展。2007年6月,國務院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賦予其使命: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09年1月出台的《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賦予重慶市在多個領域"先行先試"的權利。應該說這也是重慶市發展的又一個機遇。請問市長,近幾年,重慶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整體推進的情況如何?

黃奇帆:重慶是大城市和大農村並存的地方,與沿海大城市不同,沿海大城市基本是按照城市化、工業化兩個輪子一起轉的。重慶必須在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的時候高度重視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所以我們的發展戰略就是五個城鄉一體化,即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道路、交通、能源、電訊等要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的教育衛生文化;城鄉一體化的要素市場;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

近年來我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第一,進行了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我們把在重慶打工三年、五年以上的農民工,在自願的前提下轉換為城市戶籍,轉了以後社保、醫療、教育、就業、住房和城市居民完全一個待遇,我們創造了全國最大規模的轉戶率,風平浪靜的轉,老百姓很滿意;

其次,大規模地推進保障房和公租房。農民工進城不能形成新的城市貧民窟,也不能讓農民工去買房子,他們買不起,既然有幾百萬人要進城,就要想辦法幫他們解決住房。我們3年建公租房4000萬平方米,能夠滿足200萬人居住,不僅給城市中的原住民搞改善,而且只要你是在重慶打工的人,只要打工三年、五年,城市需要你就業,你就可以申請公租房。大學畢業生到了重慶只要有企業用你,就可以申請公租房。總的來說,我們的住房保障系統是城鄉一體化的;

再次,推進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重慶農村有三種類型的地,包括集體所有的宅基地,集體所有的承包地,集體所有的林權地。大家都知道是集體所有,農民有沒有財產權,不清楚。我們做了一個改進,根據《物權法》的「土地所有權是一種財產權,土地使用權也是一種財產權」精神,不僅對農民承包地、宅基地確權,而且把財產權也進行了確權。大體上,農民的一塊地如果值100元,20元錢歸集體所有的財產權,80元歸農民家庭所有的財產權。農民的土地就可以用來和銀行抵押,就可以增加貸款,所以我們提出了五年內讓農村的農民家庭增加1千億的三權融通抵押貸款。重慶在兩年前只有30幾個億,去年做到100多億,明年可能達到500多億,這也是很重要的發展措施;

第四,幫農民進行新農村建設改造。探索對原有宅基地進行地票交易,實現了農村的宅基地如果復墾為耕地,一方面有效使用,增加了農村的種植面積,另一方面城市發展中通過購買地票的行為,可以用來作為征地指標用來征地。這個過程實現了大農村和大城市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也實現了大城市反哺大農村,我們的地票可以形成100多億的資金量。

這些措施都屬於我們在城鄉統籌改革當中進行的重點突破,是我們為中央賦予我們的實驗區做出的應有的探索,也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公租房建設如何「公事公辦」、「秉公辦事」?

記者:剛才您談到了重慶的公租房建設。公租房建設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確是中低收入群眾的熱切期盼。我們在以前的採訪中瞭解到,公租房建設過程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一是公租房建設如果不能建立起良性運轉的長效機制,勢必影響其可持續性;二是在公租房建設及資金統籌過程中,各地都遇到了一些繞不開的難題,如果這些難題解決不了,難以保證公租房的持續發展。請您談談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重慶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黃奇帆:重慶的公租房規模大,在運行中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是服務對像明確,不容易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二是公租房在建設過程中防範了兩個黑洞。保障房、公租房最怕的就是今天給了你保障房,明天你就把它當做發橫財的資源。比如說你3000元/平方米買的公租房,過了幾年15000元/平方米賣掉,就鑽了空子。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買了房子以後,過了幾年就變成商品房流失了,這是一個無底洞。所以公租房作為保障房,如果你買下來以後,三年、五年要退出或者賣掉,只能賣給公租房管理局,只能內循環,這樣一來這些人就發不了橫財,因為公租房管理局也就是原價加點利息,不能發橫財的商品就不會有人來投機,所以防範了利益輸送的黑洞,防範了無休止建保障房的黑洞,這樣就能使我們現在建的4000萬平方米,五年以後還會在保障房系統裡面轉,所以政府就不用不斷地去造房子。這個機制很重要。

我認為,保障房和公租房是一種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所以就要公事公辦,公建公管。房產商是造商品房的,即使他們願意,政府也沒有必要叫他們進來。保障房也不能讓各個單位自己造,那樣會變成集資建房,有權有能力的單位就拿了國家資源利益輸送。而那些沒有權,沒有錢的單位多少年沒有房住,也造不了集資建房。重慶專門成立了公租房建設管理局,由他們負責公租房建設,包括建成以後的管理都由公租房管理局來管理。

保障房建設還有一個配套的問題,不能因為是保障房就不當回事。中央下令加快建設保障房,就隨意開工,三年、五年也不竣工,變成一個假開工了,這個不行。所以開工的地方要講一個竣工率,竣工之後還要有配套,如果學校、醫院、商業設施、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自來水或者通信等條件不齊備,老百姓即使有房子住,也不能正常的生活,所以要突出保障房建設和公租房建設的開工率、竣工率、配套率。這樣的話,才能真正地為老百姓做好事。

保障房建設的融資,有多種渠道。比如我們造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因為是公共服務,所以土地是劃撥的。這就需要價值300億的劃撥土地。建房子本身需要錢,要劃撥300億現金作為資本金投入,這就600億了。我們和銀行、保險公司、社保基金等各個社會融通單位,用政府的信用、擔保、籌措800億,這800億貸款過去兩年我們已經融通了500億,再加上劃撥土地和政府撥款。中央政府已經撥了90個億,地方政府撥了100億,今年中央和地方再撥100多億,差不多就有300億。

總資金我們基本解決了。我不認為,公租房和保障房的資金是非常難的事情,公租房是民生保障,是公共服務,但它畢竟不是一個財政完全補助的系統,而是一個出租了以後收租金的。如果你要購買的話,至少是成本價格的購買,所以在成本意義上還是能夠回流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它不應該是一個很困難的籌資問題。比如說,租房對像月收入1/6左右的資金用來租房,國際慣例任何一個家庭如果收入的1/6之內是房租,是住房成本,這個家庭是過得去的。如果一個家庭1/2的錢都交付房租就會影響家庭生活。比如說一套房子50平方米,三口之家,兩個人收入3000元多,1/6就是500元左右,用來付房租,所以這是一個概念。

其次,這個租金至少等於銀行融資的利息。政府出的300億土地和300億撥款不算利息,按照你和銀行融資的800億利息一年可能要48億。我現在造了4000萬平方米,每平方米收10元,12個月有48億,所以租金和利息基本打平。但是還有管理成本,還有800億的本金要還,怎麼平衡呢?沒有關係,因為公租房的住戶裡面三五年內可能有1/3的是想把房子產權買下來的,買下來的時候,成本算下來3000多塊/平方米,1000多萬平米如果都買下來的話,就可以用來還四五百億。另外4000萬平米公租房會有400萬平米的商業配套,這個是按市場價出售,差不多是10000塊/平方米,400萬平米就是400億了,這個帳總之是算得平的。另外,大家要明白公租房的租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市場上商品房價是8000,十年以後漲到一萬八兩萬,那麼公租房租金可能會從10塊錢變成15甚至18,那個時候大家的月收入不是1800,可能是4000了,夫婦月收入就是8000了,所以這是一個金色的蛋糕,是個不動產,而不是一個不良貸款,一個無底洞。

建公租房融點資,只要管得好,心安理得。只要沒有人貪污,沒有人造假冒偽劣的房子,當然是件對國家,對老百姓都是有利的事情。

民生導向、縮差共富發展之路如何走?

記者:近幾年各級政府保障和發展民生,都在大力地強調、推動和實踐,實際上這也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重慶明確提出了「民生導向、縮差共富發展之路」,請談談這方面的考慮和做法。

黃奇帆:這是重慶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形成的工作重點和工作思路。我們認為,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有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和經濟的拉動力有關,比如說,原來靠外需拉動,現在靠內需拉動;原來靠投資拉動,現在靠消費拉動,是「三架馬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所以,中央強調科學發展觀念的落實,不僅要求調整產業結構,而且要調整發展方式;

第二層面,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有關。科學發展觀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經濟社會發展滿足生態環保,能源消耗,技術進步的要求,這是一個科學理念;

第三層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高境界就是民生導向,就是內需發展,消費拉動的發展方式。西部開發了,兩極分化了;蛋糕做大了,差距拉大了,如果出現這樣的問題,也是對科學發展觀沒有貫徹到位。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最高境界就是要走民生導向的共同富裕發展之路。

重慶市委市政府在研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時,要求基本解決調整三架馬車的拉動方式,認清調整人與自然和諧和生態環保的科學意義,同時要使城鄉之間、貧富之間和區域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通過縮小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這種基本思路表現在2010年,我們提出了民生導向的「民生十條」等,又體現為2011年的「共富十二條」,資金來源是政府和社會兩個六千億,資金去向農村六千億,城市六千億,通過這些措施,使我們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差距縮小,貧富差距縮小。

事實上,去年我們農村收入和城市收入的差距縮小了,同時基尼係數也從0.438下降到了0.421,我預計今年會下降到0.4左右,如果我們每年下降0.02,五年能下降0.1,就可能從原來的0.438下降到0.34或者0.35。這是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民生導向發展的關鍵所在。

小微企業的大作用如何發揮?

記者:一個社會要真正富裕,需要發展「草根經濟」,需要有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國家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發展,去年下半年,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門研究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措施;小微企業再次頻繁地進入理論界、經濟界以及各級政府視野。請談談小微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重慶市在支持和促進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的做法。

黃奇帆:我認為,這裡有一個實體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危機有許多具體表現形式,比如,有醫療保險支出太大形成的債務危機、生態環保等危機、金融危機等等。這些危機當中,根子上的危機是就業的危機。

一個地方只要就業充分,那麼這些就業人群所代表的那些工廠交稅就多,政府收入就多。就業多的地方,養老醫療保險費企業也在繳,如果失業人群多了,養老費就繳納少了。所以就業一減少,政府的債務危機更嚴重,政府的社保危機更嚴重,政府的金融危機更嚴重,房地產也壞賬了,一切的危機都和GDP發展、就業發展有關。

可以說,人類的絕大部分就業都在實體經濟裡,所以當今世界就業的爭奪,就業崗位的爭奪,就業的發展,是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最最惦記的一件事。

現在地球上70億人,有30億人是老人小孩,剩下40億是要工作的人,其中,10幾億在農村工作,城市居民無論中國、美國、歐洲還是東南亞,全球的就業人群有25億人要工作,但是全球目前真正可以讓人一星期去工作40個小時穩定就業的崗位沒有超過15億個。也就是說,有相當多的人是處於一個星期干10小時、20小時,十分不穩定的,沒有體面穩定的就業,人就沒有尊嚴,貧富差距就會拉大,所以就業率低了,社會就不穩當。

如何解決好就業呢?實際上就是要發展實體經濟,就要為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就這方面而言,重慶在理論上認清了這麼一個重要性,在兩個環節上推動了就業:

第一、在市場環境和投資環境上,我們提出了「五低」環境,即「低稅費成本、低房產土地成本、低物流成本、低金融融通成本、低要素成本」。產生窪地效應,財富就直接往你這裡流,就產生了更多的企業。去年我們企業數量增長23%,增長率全國第一;

第二、我們對民營企業的發展,採取了分類指導方針,根據國務院的相關方針政策精神去具體落實。對於民營的大中型企業,我們同等國民待遇。對於民營中小企業,幫助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真正的關心它。對於小微企業,有一技之長的人,給予資本金補助,去年凡是小微企業創業者,只要他帶了十萬元,七八個人一起幹活,我們就給三到五萬撥款補助,提供貸款和稅收優惠,小微企業就欣欣向榮,兩年我們增加了5萬多個微型企業,形成了40萬人就業。 對於個體戶,我們給他們生存空間,讓他們在合理的空間裡去活動。

重慶的民營經濟最近幾年每年持續以20%在增長,市場環境比較好,就業崗位充分發展。總的來說,「五個低」的投資環境,加上對民營經濟「四個分類」的有效指導,使得重慶民營經濟企業增長率全國領先,重慶的就業崗位比較充分。我相信,今後世界競爭,地區競爭中,誰把就業工作搞得更好一點,哪個地方就更和諧一點,發展也會更快一點。

      責任編輯:Shineyo
崔永元委員:兩會別開成老鄉會      [2012-03-09]
溫總為遲到4分鐘致歉 強調傾聽      [2012-03-09]
習近平談港特首選舉:應顧全大局和衷共濟      [2012-03-09]
委員:「雙重國籍」現象沒人管      [2012-03-09]
鄭明明談「穿戴名牌開兩會」      [2012-03-08]
委員:國家应拿出治醉駕的幹勁治違規高爾夫球場      [2012-03-08]
200記者「恐怖」圍堵 張春賢感冒仍開放答問      [2012-03-08]
五大支柱產業 濟港合作前景好      [2012-03-08]
搶抓機遇 開放招商      [2012-03-08]
持續推進鄭州教育事業 又好又快發展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