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青年參考報道,印度智庫認為,中國部分概念型武器的研發難度大、研製週期長,解放軍要完全掌握並能在戰時使用它們尚需時日。
作為一個逐漸崛起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軍事動向很能吸引眼球,反衛星武器、彈道導彈、航母等高端武器研發頻頻成為外媒揣測的對象。近日,印度知名智庫南亞分析集團(SAAG)發佈報告,點評了中國最引人關注的七大「戰力倍增器」。報告強調,部分概念型武器的研發難度大、研製週期長,解放軍要完全掌握並能在戰時使用它們尚需時日。
一、反衛星武器
2007年1月11日,中國用導彈打下了自己的老舊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次試驗表明,如有必要,中國有能力摧毀敵方的偵察衛星、遙感衛星、導航衛星與通信衛星,切斷其情報獲取渠道。這種能力當然屬於頂尖技術。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有意或無意地攻擊他國衛星都存在導致太空戰的風險,嚴重時還可能誘發海、陸、空及網絡空間的全面戰爭。公開展示這方面的能力,似乎暗示著中國不怕在太空打響未來戰爭,太空戰可能先於其他戰爭形態爆發。
二、反艦彈道導彈(ASBM)
自從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前任司令羅伯特·威拉德上將指出,中國研發能在2600公里外打擊航母的DF-21導彈之後,分析家們忙著估算這種導彈怎樣會對、在什麼條件下會對插手中國南海或台灣海峽事務的外國艦隊造成威脅。有人認為,這種武器能讓他國海軍無法靠近中國海岸,但ASBM要成功實施打擊,中間還有許多環節,包括衛星、超視距雷達、實時連接所有系統的數據鏈。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不可能完全沒有反制措施。簡單地說,美軍會干擾那些環節中的某個節點,如改變航母航線、用電子或實體誘餌欺騙導彈等。
三、航空母艦
解放軍對前「瓦良格」號航母的改裝、重建工作接近尾聲。不過,在這艘航母只進行過幾次試航的情況下,馬上斷定中國已擁有航母戰鬥群,能夠進行國際干涉既為時過早又不切實際。俗語有云「一花獨放不是春」,符合現實的判斷是:中國打造航母,初步目標是逐漸打破假想敵在太平洋上的第一與第二層防禦鏈。很明顯,解放軍要將航母元素列入戰爭計劃,需要不止一艘同類艦艇。結合印度的經驗也可以看出,將航母融入艦隊需要很多年時間。
四、隱形戰機
中國首架隱形戰機殲-20試飛一年有餘,受到西方媒體持續關注。儘管中國領導層對該機的活動予以低調處理,但互聯網上不斷出現的大量照片與文字描述,明顯是官方默認的變相宣傳。與其他先進作戰系統類似,這款戰機在正式列入戰爭計劃前,還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需要組建一支擁有優秀飛行員、熟悉標準操作程序的飛行部隊。
五、深海潛水器
2011年7月,中國「蛟龍」號潛水器潛入5100米深的太平洋底。今年的目標則是衝擊7000米大關。此舉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中國能探索世界上70%的深海,並掌握了操縱潛水器的複雜技術。之前,正是該潛水器將中國國旗插到南海海底,以宣示北京對這一區域擁有主權。它的未來應用涵蓋軍民兩方面。民間用途涉及勘探海底礦藏等,軍用前景也非常廣闊,包括在其基礎上研發用於襲擾破壞、秘密偵察、水下武器發射等任務的深海戰鬥潛艇。
六、太空站
中國對包括載人航天在內的太空計劃投資很大,現在正著手建立第一個空間站,這將確保它在太空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在一個層面上,中國這樣做是為了展示其載人航天與空間工程的實力,在另一個層面,這也是為了保持與別的國家的太空能力同步,這些技術已經在民用與軍事領域產生了效益。總的說來,中國在包括載人航天與太空行走在內的所有任務上都表現不錯,從長遠來看,中國希望擁有類似美國的航空航天技術。
七、網絡戰
現代社會幾乎每項活動都與網絡空間有聯繫,易受攻擊的信息與情報系統已成為戰爭機器的阿喀琉斯之踵。來自中國的黑客團隊發動的網絡攻擊警告其他國家:中國能在必要時候打擊關鍵控制系統、信息節點、命令與控制站、發電設施(包括核電站)、運輸樞紐,甚至影響強烈依賴信息與控制系統的日常活動。那麼,西方及其他國家是否應感到擔憂呢?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但在未來5∼10年裡不會有大事發生,這一期限是在將網絡戰列入戰爭計劃前,實現概念的可操作化並驗證整體系統與子系統所必需經歷的最短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