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孫菲19日電】4月18日,黑龍江省東寧縣的漁政人員將25萬尾大馬哈魚苗放流到綏芬河內。這些魚苗將由此游向日本海,3年後再洄游到綏芬河進行繁衍。至此,在過去的24年時間裡,東寧縣已連續投放大馬哈魚苗一千餘萬尾,對我國加入世界蛙魚組織,獲得漁源國地位和公海蛙魚類捕撈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據該縣水產局負責人介紹,大馬哈魚又名鮭魚,盛產於黑龍江,是我國淡水名貴魚類之一。大馬哈魚屬於海河洄游性魚類,在海洋生活3~5年成熟後,再成群結隊洄游至黑龍江繁衍生殖。洄游期間,該魚不再進食直至產卵,並於產卵後一至兩周死亡,終生只繁殖一次。大馬哈魚體肥身壯,肉呈紅色,細膩鮮美,營養價值極高。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環境變化、無序捕撈等因素影響,大馬哈魚的數量銳減。為此,東寧縣24年來一直通過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力求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河流及海洋的生態平衡。
人工放流大馬哈魚,是一項利用大馬哈魚徊游的生物學特性而進行的海洋放牧式漁業生物工程,是保護和增殖漁業資源,實現自然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次放流的魚苗歷經半年多的培育,長度均為5厘米左右,其魚卵授精率、孵化率、魚苗飼育成活率等主要技術指標也已達美、日等發達國家水平。
據悉,經過多年的孵化和放流,近年來每年徊游到綏芬河的大馬哈魚數量劇增,是原來的10倍以上,這對於保持綏芬河魚類生態平衡起到了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