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內地最大苗繡《清明上河圖》在港拍賣底價攀升


http://www.wenweipo.com   [2012-05-14]

【本報記者前方14日電】由貴州省納雍縣28名苗族婦女歷時150天完成的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將在香港長江國際大中華高端藝術品春季拍賣會上拍賣,競拍底價已由最初的120萬元人民幣升至150萬元。該作品的創作組織者羅飛揚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一定要通過商品化的方式,首先讓傳承人生存下來。

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長33米、寬1.5米,為目前國內最大苗繡作品。羅飛揚說,「這幅《清明上河圖》是我們基地苗繡中國十大名畫的第一幅,我們繡中國十大名畫,打造世界最長刺繡這一系列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把苗繡這個品牌打響。讓苗繡更有市場價值。」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麻紹玉說,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讓苗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式微」。「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走出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依靠產生的經濟效益來帶動保護與傳承。」

 「40歲以上的苗家女還懂得刺繡工藝,30歲以下的苗家女很多都已不知如何去繡。10多歲的孩子,書倒是比以前讀得多了,苗繡工藝卻沒有幾個懂。」談及苗繡的現狀,羅飛揚說,必須讓會苗繡的苗家女獲得經濟效益,苗繡的保護和傳承才可能更好地繼續下去。

 據悉,參與苗繡《清明上河圖》製作的28名苗家女,通過5個月的勞作,最低的工資有9700多元,最多的達到了13800元。「相當於以前一家人兩年收入的總和。」羅飛揚說,通過這次實踐,參與刺繡的苗族婦女積極性大大的提高了,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走商品化、市場化道路的理念。

 對於苗繡《清明上河圖》參與拍賣,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館長、貴州苗學會會員曾麗表示,非遺傳承的這種新思路值得嘗試,但也有隱憂。曾麗告訴記者,苗繡是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文化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用苗繡技藝創作名畫參與拍賣有助於提高苗繡的知名度、在市場上也有可能更受歡迎,但題裁上的差別會讓不熟悉苗族文化的人有誤解,因此在題材選擇上應更為慎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