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有外國媒體近日報道稱,美國製造業正在加速「回歸本土」,日本廠商也出現了「擺脫中國」的動向。一些機構借此研判,認為在華外資已產生「製造業回流」現象。專家認為,這一說法以偏概全,過於誇張。其實,中國早已關注到一些國家推出旨在發展製造業的戰略政策。據商務部監測顯示,目前還未發現已經在華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大規模撤出的情況。
外資有進有出很正常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外資或外企有進有出是很正常的事。國際資本不是一潭死水,是流動的。利益是根本。部分外資改變投資地,並不代表中國競爭力弱了。」
他說,美日等國長期發展在海外投資,獲利巨大,但同時造成其國內虛擬經濟過度發展、產業「空心化」嚴重、民眾就業困難等諸多問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還未消失的環境下,美國服務業雖然發達,但遠不如製造業繁榮經濟和穩定社會的作用大。所以,美國近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產業回歸」,倡導「製造業振興」,推出「選擇美國」等計劃。當然,部分外資改變投資地還有其他原因,如在華企業用工、物流、原材料、融資成本持續上升,能源、土地和生態環境的約束日益明顯等。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利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儘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仍處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只要這個基本格局不變,全球產業佈局中短期不會有大的改觀。因為資本的運動根本上服從利潤最大化原則。所以說,日美企業轉移,根本上是緣於經濟因素。從中國的情況看,二三十年來推動資本流入中國的三大動力,即勞動力成本差距、巨大的市場規模和高投資回報率,這些若無實質性改變,資本流入仍將是主流。日美存在著製造業復甦的內在要求,由於技術進步,一些可以轉移回本土實行自動化生產的產業或工藝鏈的部分高端環節,將會離開中國,以降低成本或改善成本結構,這是遵循資本運動規律的,實屬正常。」
中國仍是最佳投資地
最近的一項由聯合國貿發會議等國際權威機構開展的調查表明,中國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之一。而中國美國商會、中國歐盟商會、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11年發佈的調查報告亦顯示,受訪的美國、歐盟、日本企業中,近兩年有擴大在華投資意願的企業比例分別高達83%、59%和67%。
張利寧說,中國吸引外資有優勢,在較長時期內這些優勢都不會有實質性變化。這是因為中國在自主創新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勞動力成本雖然這幾年上升較快,但與日美相比仍然很低。巨大的市場規模,尤其是大力推進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促消費拉動內需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更使市場日益擴展。高投資回報率,造成國際金融資本以產業資本形式流入中國,這更符合日美等發達國家的利益。可以說,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中國仍是外資的最佳選擇。
白明認為,優勢還包括,中國有發展規模經濟的良好基礎;有龐大的、優質的對接產業;特別是中國還是消費的大市場,你企業生產1000萬件產品,國內就能消化500萬件,怎麼能讓外國製造商不看好中國呢?
業內人士表示,總的看,中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企業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將會長期存在。
高科技外企將向中國聚集
白明認為,有走的就有來的。從長遠看,還是來的多。因為,世界經濟逐步穩定了,回升了,在中國投資的好處會越發明顯。
張利寧說,發展階段上,中國引進外資大體上經歷了3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的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期的資本密集型產業,近幾年及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技術密集的外資企業和產業將進入中國。從戰略轉變上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由「重量」向「重質」轉變,其核心是強調技術創新尤其是自主創新。這個戰略轉變是有利於引進高科技外資企業和產業政策取向的確立。實踐上,各地都把引進高端和高科技外資企業和產業作為重點。加上其他有利因素,將會出現高科技外資企業和產業向中國集聚的過程。
「對於高端製造業,中國如果能通過研發實現產業鏈的升級就能打開利潤空間,恰恰給流入的外國資本在大規模的研發、技術和創意的投資帶來利潤。」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