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首家央企破產內幕:成立已負債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6-1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證券市場週刊報道,央企華誠兼併虧損紡織企業,自承債之日起即嚴重資不抵債,其破產在成立之初就顯現端倪。最終,以中央財政補貼50億元,華誠投資所持上市公司股權抵債的代價收尾。

拖延多年的央企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誠投資」)破產案仍未終結,華誠投資破產管理人正奔 波於華誠投資破產清算的收尾階段。

「原計劃在6月份結束,但資產拍賣沒那麼順利,前些天拍賣陽光國際置業的一塊地,拍了三次才有人拿走。現在主要資產已處置完了,後面還有稅審和一些遺留問題的相關訴訟,今年務必要結束這起首家央企破產案。」華誠投資一位破產管理人對《證券市場週刊》記者表示。

華誠投資曾是上市公司華紡股份的第一大股東。華紡股份招股書顯示,華誠投資系國家大型企業工委直屬企業、中國華誠集團的核心企業,1996年11月,由中國華誠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誠財務」)、上海匯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愛地房地產開發公司、華誠高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發起設立,註冊資本8億元。其中,華誠財務持有華誠投資51%的股權。

2001年9月,華紡股份上市後,華誠投資所持股權即被法院查封凍結;2008年10月,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誠通控股」)對華誠投資實行托管;2009年6月29日,因其已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不抵債,符合破產條件,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宣告華誠投資破產。

《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破產管理人工作報告》(下稱「《破產管理人工作報告》」)顯示,華誠投資1996年11月成立後,因盲目兼併紡織企業而直接承債本金18億元,加上核呆利息8億元,共計26億元,另外還有大量直接和間接負債,自承債之日起即嚴重資不抵債。經破產管理人確認的債權金額為16.4億元,再加上之前中央財政給予的破產補助費用27.1億元、債務還原23.6億元等,華誠投資的債務總額約70億元。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早在華紡股份上市前,華誠投資就已負債纍纍,破產在其成立之初就已顯現端倪——華誠投資是在華誠財務經營發生困難的情況下於1996年成立的,成立後因盲目承債兼併虧損紡織企業而嚴重資不抵債,最終陷入破產的境地。

交叉控股

華誠財務成立於1988年,並於1996年底發起設立華誠投資,持有51%的股權。在華誠投資設立之前,由華誠財務承擔對集團下屬企業的投資管理功能。

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頒布了《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取消了財務公司對企業集團下屬企業進行投資管理的職能,財務公司著手進行改組。1997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出具了《關於中國華誠財務公司改組及變更事項的批復》,批准了財務公司改組以及股權結構調整的方案,原財務公司的16家非華誠集團下屬成員企業股東,將其持有的財務公司的股權轉讓給華誠投資,華誠投資成為財務公司的控股股東,其持有財務公司的股權占總股本的72.40%。華誠投資與華誠財務相互交叉持股,互為第一大股東。

但成立後,華誠財務把精力放在大規模的對外投資上,華誠財務的目標是要做一個金融百貨公司,不僅有證券、期貨,還有房地產等。在房地產領域,北京、瀋陽、海南、天津、廣州等地的房地產都有華誠財務的投資。

因盲目擴張,又沒有專門人才,導致華誠財務資不抵債。自1997年起,華誠財務就開始拆東牆補西牆,但也無濟於事。2000年7月,華誠財務被停業整頓。

2001年9月3日,由華誠投資發起設立的華紡股份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彼時,四處跑馬圈地投資的華誠投資與華誠財務已危機重重。

上市第二天,華紡股份就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華誠投資所持有的8474.21萬股國有法人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4.59%)全部被查封並凍結一年。

公告稱,華誠投資因涉及寶鋼集團財務公司與華誠財務的債務案件,被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於2001年8月30日查封、凍結其持有的3300萬股股權,期限一年;因涉及國家開發銀行營業部訴華誠投資、華誠財務、陝西唐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債務案件,被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於9月3日查封其持有的公司2674.21萬股股權,期限一年。陝西唐紡有限公司為華誠投資的全資子公司。

此前,在華紡股份上市的前一個交易日,公司就曾發佈公告稱,華誠投資因涉及華誠財務與寶鋼集團財務公司的借款案,被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於2001年8月29日起查封並凍結其投資於股份公司的2500萬國有法人股,期限為一年。

至此,華誠投資持有的華紡股份的所有股權已被悉數查封。

華紡股份主承銷商西南證券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上述案件實際上是1999年已經判決了而一直沒有執行,當事人是華誠財務,而華誠投資對其承擔債務擔保,並負連帶責任。據稱,對華紡股份進行上市輔導時,華誠財務表示可以解決債務問題,不會牽涉到華誠投資。

該人士稱,沒想到華紡股份上市後,華誠投資仍要為此項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據瞭解,華誠投資涉及華誠財務欠償寶鋼集團財務公司逾期債務2038.87萬元和美金151.35萬元的問題,發生在1999年,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已於當年5月28日作出判決。但華紡股份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中,均未披露這一事實。

此前,華誠投資已發生過類似事件。華誠投資曾是岳陽恆立(現S*ST恆立,000622.SZ)的第一大股東。2000年11月,由於為華誠財務拖欠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借款本金7000萬元及相關利息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華誠投資所持岳陽恆立3870萬股權,被劃轉給湖南成功集團,成為深市上市公司大股東因擔保而讓度股權的首個案例。

捆綁上市

招股說明書顯示,華紡股份是國家紡織工業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推薦的1997年度計劃內上市企業,成立於1999年9月3日,公司主營業務範圍為印染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和進出口貿易,公司主導產品為各類棉紡、混紡漂、花、色及特殊整理布。

除了第一大股東華誠投資外,華紡股份第二大股東山東濱州印染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濱州印染」)也為國有獨資公司,屬濱州市企業工委管理,其前身為原山東濱州印染廠,於1996年3月改制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濱州印染持有華紡股份6468.1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6.40%。

華紡股份的這種股權結構緣於中國股市早年的額度制,即以地區、部門分配上市指標的制度。

華紡股份董秘陳寶軍告訴本刊記者,當時山東濱州印染廠急欲上市,但是苦於沒有額度指標,而華誠投資則是國家大型企業工委的直屬企業,手中有一個上市公司額度指標,於是雙方決定捆綁上市。

據瞭解,華誠投資專門負責對華誠集團企業的投資和管理工作。1998年前後,華誠投資先後以承債的方式並購了13家國內紡織虧損企業,但由於其本身沒有太多的紡織企業經營經驗,加上兼併的資產質量欠佳,難以達到上市標準。在這種情況下,與手握國家重點替代進口項目、業績良好的濱州印染合作爭取上市額度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經有關方面撮合,1998年下半年華誠投資與濱州印染開始「親密接觸」,半年之後,雙方共同組建的華紡股份即宣佈成立。

華誠投資的另一位破產管理人說:「華紡股份一上市,華誠投資所持的股權就被查封,肯定是資不低債,它裝入上市公司的兩塊資產也非常不好。股權一直處於查封狀態,證明華誠投資沒有償還能力。」

該人士透露,華誠投資本來沒什麼主業,紡織企業收購回來後仍然虧損,沒有好的發展前景,成為國資委央企整合的對象。

招股說明書顯示,華誠投資將下屬單位銀華集團全部的棉紗主營業務及相關資產(組成華紡股份的子公司華紡銀華),惠豐廠的毛紡主營業務以及相關資產裝入上市公司;濱州印染將其印染主營業務以及相關資產裝入上市公司。

根據財政部《關於華紡股份有限公司(籌)國有股權管理有關問題的批復》(財管字[1999]258號),華誠投資投入華紡股份的總資產為3.22億元,負債為2億元,淨資產為1.22億元;濱州印染投入的總資產為2.39億元,負債為1.33億元,淨資產為1.06億元。

華紡股份上市前,華誠投資已陷入經營困境。華紡股份招股說明書顯示,除華紡股份外,華誠投資還擁有全資企業11家、控股子公司15家,參股企業4家,主營業務類別涵蓋了非銀行金融業、房地產、橡膠塑料五金、服裝服飾、床上用品、電子產品、紡織、計算機軟硬件、國內貿易、國際貿易、醫藥、文化傳播、投資咨詢等。其中,涉及紡織領域的公司僅為6家,而涉及房地產開發的公司卻多達8家。

截至1999年12月31日,華誠投資資產總額為82.48億元,負債總額為63.01億元。1997年-1999年,華誠投資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2.03億元、16.10億元、22.05億元,淨利潤僅為1581萬元、785萬元、293萬元。

聯合或兼併當地印染企業成立紡織公司,是彼時華誠投資的一貫手法。除了華紡股份,華誠投資旗下的紡織企業還有陝西唐華紡織印染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江華誠棉紡織廠、濟南華誠元首集團有限公司三家。華紡股份上市伊始,為了排除同業競爭嫌疑,上述三家企業均出具了《非競爭承諾函》。

空殼華誠

事實上,在華紡股份上市前,華誠投資已淪為一個負債纍纍的空殼公司。

有報道稱,1999年,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庭在執行華誠財務與寶鋼集團財務公司債務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華誠投資實際上幾乎是一個空殼公司,其可查資產早已因各種原因被其他省市的執法部門查封或凍結,他們雖經多方努力仍然找不到其財產線索,於是不得不在1999年12月中止執行。

直到2001年7月底,華紡股份刊登招股說明書,華誠投資赫然以第一大股東身份現身。發現這一新線索後,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立刻恢復執行。2001年8月29日,華紡股份刊登上市公告書當天,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有關人員立即趕到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凍結華誠投資所持有的2500萬股國有法人股,第二天又凍結了3300萬股。華誠投資持有的華紡股份餘下的2600多萬股則被北京市高院凍結。

除此之外,華誠投資還存在與其他機構的債務訴訟。2000年12月,新華社在其題為《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對一批債務人提起破產申請和訴訟》的報道中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今天透露,這家公司日前分別對中國木材公司、華誠投資、中國國際企業合作公司三家大型企業提起訴訟,追繳債權共計6.2億元。」

據瞭解,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高院凍結華誠投資所持有的股份後,武漢市中院、鞍山市中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等也紛紛尋找途徑,以期能夠為其他債權人追回部分權益,這進一步表明華誠投資負債之多。

據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於2009年7月發佈的《華誠投資破產文書》顯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華誠投資資產總額為4.41億元,負債總額為7.34億元,淨資產-2.93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66.4%。因其已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不抵債,符合破產條件,華誠投資被該院於2009年6月裁定破產。

但是,就是這樣的資產狀況,華誠投資於1999年7月發起設立了華紡股份,並於2001年9月3日上市,發行市盈率達到42.11倍。然而,由於上市前隱瞞重大訴訟事項情節嚴重,華紡股份上市次日即遭停牌。

上述華誠投資破產管理人向本刊記者透露,華誠投資裝入華紡股份的兩塊資產經營狀況並不好,對此,華紡股份第二大股東濱州印染也有反映,懷疑華誠投資出資的資產質量。

招股書顯示,華誠投資將銀華集團的經營性資產裝入華紡股份後,由華紡股份作為出資投入四川華紡銀華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紡銀華」)。該塊資產的經營業績在上市第一年即出現大幅下滑。

華紡股份2001年年度財務報告顯示,2001年因國內棉花價格太高,子公司華紡銀華經營情況大幅下滑,當年實現淨利潤520.27萬元,同比下降59.85%。由於國內及進口羊毛價格大幅上漲,子公司華紡呢絨(由華誠投資投入的惠豐廠經營資產整合而成)也未能完成預期利潤。

陳寶軍對此表示說:「上市前,濱州印染對華誠投資的資產狀況並不瞭解,等到華誠投資的股權被查封凍結,我們才知道其情況不好,裝入上市公司的資產也不怎麼樣。當時上市所有工作都是大股東完成的,包括聘請中介機構、審計評估等,整個過程濱州印染都沒有參與,所以造成華誠投資裝進來的問題資產沒有被發現。等到我們發現時,已經是發行後了,募集資金分配完了,這些問題逐步暴露出來。」

而且,華誠投資還通過關聯企業華紡銀華等公司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華紡股份2001年年度財務報告顯示,華紡股份對華紡銀華、惠豐紡織的其他應收款就分別達到3267萬元和1434萬元,合計占公司其他應收款項總額的51.73%。此後,這一數字逐年增長。

華誠投資進入破產程序後,這一麻煩並未隨之解除——隨著華誠投資的破產,華紡銀華也陷入困境,華紡股份為其提供的貸款擔保開始逾期。2009年12月,華紡股份發佈公告稱,截至2009年12月11日,公司為華紡銀華擔保的債務本金4300萬元及利息53萬元已逾期,銀行要求公司履行擔保責任。

捆綁之禍

捆綁之下的合作基礎並沒有想像中牢固,濱州印染與華誠投資對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爭鬥一直不斷。

業內人士認為,華紡股份具有比較明顯的捆綁上市特徵,比如,第一大股東遠居北京,公司主要經營資產和註冊地卻在千里之外的山東濱州;公司經營資產分處三省四地……

華紡股份上市僅一年多,就三易董事長,兩易總經理,四名董事、兩名監事相繼辭職,董事會的工作難以正常運行。同時,分散於三省四地的經營資產給公司的管理帶來很大困難,子公司生產各成系統,難以形成產業發展的合力,而且公司在人員、財務、資產等方面難以統一控制。在這種情況下,華紡股份業績大幅下滑,2001年公司實際利潤實現數較披露的盈利預測數低19.02%,2002年公司更是每股虧損達到0.19元。

兩大股東之間的信任危機也不斷升級。

比如,華紡股份董事會在對公司2002年第三季度報告的表決中,來自第一大股東的兩位董事提出質疑,認為公司「沒有具體披露天鴻熱電1.08億元資金劃轉、污水處理工程中存在的更為重大關聯交易問題,這是導致華紡股份今年以來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其矛頭直指第二大股東濱州印染。華誠投資還指責濱州印染通過關聯採購、虛增代建募集資金項目相關費用等方式;並指責濱州印染與華紡濱州本部資產實際上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亟待完善。

而濱州印染也不相讓。濱州印染有關人士認為,脫胎自華誠投資的華紡呢絨承擔的高檔羊絨、精紡呢技改項目,實際早在上市之前就已建成,華誠投資涉嫌利用已建成項目騙取募集資金;而上市後華紡銀華、華紡呢絨兩家子公司的關聯欠款和違規擔保問題,華誠投資也難逃其咎。

2002年9月,中國證監會濟南證管辦對華紡股份巡檢發現,公司在「五分開」、法人治理結構、關聯交易實施程序及披露、募集資金使用及披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並向公司發出了限期整改的通知。其中,總投資為3.42億元的特寬幅裝飾面料技改項目原由濱州印染所有並代為建設,華紡股份上市後進行項目結轉時,濱州印染通過預提進口設備關稅及增值稅、計提代建費等方式,向上市公司收取不適當費用共計1816.89萬元,並以改制時已投入公司的自行車棚、車庫等非經營性資產,虛增了代建工程的造價。

央企華誠兼併虧損紡織企業,自承債之日起即嚴重資不抵債,其破產在成立之初就顯現端倪。最終,以中央財政補貼50億元,華誠投資所持上市公司股權抵債的代價收尾。

2003年5月,會計師在對華紡股份募集資金使用情況的專項核查中發現,華紡股份存放於福建興業銀行(12.58,-0.03,-0.24%)濟南分行的5000萬元募集資金存款,被濱州印染挪用作為其部分銀行承兌協議的質押擔保,並已被司法扣劃1400多萬元。同時,濱州印染還將華紡股份特寬幅裝飾面料技改項目中合計1.35億元的設備作為貸款抵押,累計向銀行取得貸款6000萬元。

而與之相對應的,華誠投資將已建成項目列作募集資金投向,以及募集資金使用、披露不符。會計師在審核報告中指出,截至2000年12月31日,華紡呢絨實際已借款對募集資金項目之一的高檔羊絨呢、精紡呢技改項目投入建設資金7016萬元,約占項目計劃投資總額的76.8%。華紡股份上市後,相關募集資金一經到位便被直接用於償還銀行借款。而高檔提花面料技改項目的募集資金實際使用情況,與信息披露情況嚴重不符。其中,華紡股份2001年披露該項目已完成投資5672萬元,而實際完成項目投資僅為1038.89萬元;華紡股份2002年中報披露,該項目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401.36萬元,實際僅完成投資1056.66萬元。項目承建方是華紡銀華,上述資金差額正是被華誠投資下屬四川銀華集團所佔用。截至2002年12月31日,高檔提花面料技改項目實際完成投資為4285.67萬元,僅佔該項目計劃投資總額的59%,項目主要設備共計劃128台至今尚未購置。

另據披露,截至2002年12月31日,華紡股份募集資金應結餘17580.75萬元,而實際結餘僅為8063.19萬元,差額9517.56萬元「主要為生產經營佔用」。

2003年2月15日,華紡股份一紙公告披露兩大股東間的股權糾紛:由於濱州印染彌補代為減持456萬股股權損失訴華誠投資一案,山東省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劃撥被執行人華誠投資在公司應得紅利中的1417萬元。該款項已於2003年2月12日由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福建興業銀行濟南市分行的公司賬戶上劃撥。

陳寶軍告訴記者:「上市前,公司第二大股東濱州印染對第一大股東華誠投資的資產不瞭解,上市當天華誠投資持有的股權一凍結,就馬上警覺了,馬上對其提起訴訟,代為減持了456萬股。」

在爭奪上市公司控制權無望的情況下,濱州印染就自立門戶。2005年7月18日,華紡股份發佈公告稱,以公司第二大股東濱州印染為主、新投資建成的關聯單位濱州愉悅家紡有限公司在部分染整業務方面存在與公司惡性競爭的行為,並且公司部分董事、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持有愉悅家紡股份,形成不當關聯任職。

隨著華誠投資破產程序的推進,華紡股份股東之間的鬥爭也隨之煙消雲散。

債務處置

2007年,國務院國資委提出將「通過資產重組、優化資源配置、資產注入和引進戰略投資者並購等方式」削減央企數量。同年,國務院批准華誠投資實施整體破產。

為了對華誠投資進行職工分流,2008年10月,國務院國資委決定由央企誠通控股對其實施托管。

誠通控股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大型企業集團,總資產近700億元,是國資委首批中央企業建設規範董事會企業、服務中央企業佈局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的重要資產經營平台。

2009年5月26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立案受理華誠投資公司的政策性破產清算申請,並指定華誠投資清算組為華誠投資公司破產管理人,誠通控股副總裁王斌為破產管理人組長,管理人成員為誠通控股派出人員、原華誠投資公司高管杜淑明等人。

本刊記者獲得的《破產管理人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8月30日,破產管理人確認債權人28家,債權金額16.41億元。加上此前中央財政給予華誠投資破產補助費用27.1億元、債務還原23.6億元,華誠投資的債務總額接近70億元。

《破產管理人工作報告》把破產的原因歸結為,「華誠投資1996年11月成立後,盲目承債兼併紡織企業,因兼併而直接承債本金18億元,加上核呆利息8億元,共計26億元,另外還有大量直接和間接負債,自承債之日起即嚴重資不抵債。華誠投資僅是一個管理總部,無任何經營收入,不僅沒有能力償還巨額債務,而且所兼併的紡織企業有6萬多名職工,長期拖欠職工工資、醫藥費、集資款、社保金等債務數億元,不穩定因素特別突出。」

《破產管理人工作報告》顯示,最高人民法院自2004年給予華誠投資「三暫緩」司法保護政策,並五次延長至2009年5月31日。

原華誠投資高管透露,2002年中央大企業工委派新的領導班子接管華誠投資,「即為實施破產一事」,新班子得出了「華誠投資完全喪失了償債能力和生存能力,不具備再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依靠自身力量根本無法自救,必須依靠國家政策支持實施整體破產才能擺脫困境」的結論。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等於2007年1月聯合下發《關於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實施整體破產有關問題的通知》,對華誠投資政策性破產過程中的職工安置、資產和債權債務的處理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華誠投資下屬陝西唐華紡織印染集團有限公司、濟南華誠元首集團有限公司和四川華誠銀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3家企業分別移交陝西、山東和四川省管理,華誠投資兼併該三家企業時承接的債務全部還原企業;其他下屬企業或依法破產,或採取關閉或股權轉讓等措施進行清理;華誠投資的核心資產,即持有的華紡股份依法轉讓,轉讓財產納入華誠投資破產財產。

直至2008年9月,華誠投資所屬三個紡織子企業集團及6萬多名職工全部移交給地方政府管理。為此,中央財政給予華誠投資破產補助費用27.1億元、債務還原23.6億元,合計50.7億元。

2008年10月,國務院國資委決定由誠通集團對華誠公司實施托管。2009年4月28日,華誠投資公司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交政策性破產申請,並由管理人依法行使原華誠投資公司股東權利。

因華誠投資持有的華紡股份股權在華紡股份上市當日即被法院凍結。為使所持股權順利處置,管理人經多方努力,2010年7月9日,北京市高院解除了對8474.21萬股及孳息的凍結,並交由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實施期限兩年的保護性凍結。

在華誠投資第一次債權人會議上,破產管理人提出《破產財產變價方案》,對華誠投資持有華紡股份26.5%的股份通過「市場變現」方式轉讓。此後,管理人在對市場變現、協議轉讓和分配股權三種處置方式的優劣進行分析對比後,並先後咨詢國務院國資委、山東省證監局、上海證券交易所等意見,最終採用了「分配股權」的方式。

2011年8月31日,華誠投資的第三次債權人大會在北京朝陽區和平街的煤炭大廈22樓召開,處置8474.21萬股華紡股份。

分配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參加股份分配的債權人為29家,債權金額為16.8億元,全部為同一分配順序的普通債權,每1元債權可分得0.05股;管理人對分配股份予以提存的債權金額為1.7億元。」與會債權人對此並無任何異議,以100%的表決通過了上述處置方案和分配方案。

2011年9月19日晚間,華紡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接到華誠投資破產管理人通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已於9月15日做出裁定。根據裁定,華誠投資破產管理人將華誠投資持有的華紡股份7898.57萬股股份以非交易劃轉方式過戶到16家債權人名下。目前,華誠投資仍持有華紡股份575.6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80%,原第二大股東濱州印染以債權人身份分得145.89萬股,持股總量升至6613.9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0.86%,一躍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對於濱州印染後續計劃,華紡股份公佈的權益報告書中表示,濱州印染及其實際控制人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計劃,未來12個月內沒有改變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或者對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做出重大調整的計劃,也沒有對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出售、合併、與他人合資或合作的計劃,或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的重組計劃。

破產管理人相關人士向記者解釋採用這種股權分配方式時表示,「大宗股票的處置,有幾種辦法,一是重組,換個大股東,那就等於上市公司的重組,以後的業務和經營模式可能不同,如果做得好,那當然沒有問題,如果做得不好,就有資本運作的嫌疑。其次,雖然華誠投資是華紡股份的第一大股東,但是後幾年人財物都在第二大股東手裡,實際控制人是第二大股東。這樣二股東接手的話沒多大問題,但如果換大股東的話,就要備案審批,對經營方針是不是有所調整,就比較麻煩。」

破產管理人相關人士還介紹說,在股權處置之前股價抄到了8塊多,如果處置的風聲一出去,馬上會引起股價的波動。因此我們向上交所匯報,上交所給了停牌一個月的時間來召開債權人大會的準備工作和聽取債權人意見。停牌時為6.63元,最後的價格是以法院下達裁定後6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盤價4.94元來計賬。這樣債務人實際分得了4億多元。後來又過戶給幾家債權人,共轉讓22家債權人,剩下幾家還沒過戶的是因為其相關訴訟還沒完結。

破產管理人相關人士表示,上述股權處置,債權清償比例為24%。「清償比例高的原因是,一是國家先給了50億元補助和債務還原;二是有效資產一直被凍結查封,卻又不執行,採取了特殊的保護措施。如果不是當初上市時就被凍結華誠投資持有的股權,這點股權早不知道抵給誰了呢。」

      責任編輯:Winnie
央企審計結果公佈 87人被處理      [2012-06-03]
國家審計15家央企處理87人      [2012-06-02]
張德江獲央企助力 新政將出爐      [2012-05-26]
薄熙來離職後 央企3506億重慶救市      [2012-05-24]
重慶與30央企簽3506億元大單      [2012-05-19]
中石油等央企膺10大最賺錢公司      [2012-05-01]
大連實德否認進入破產程序      [2012-04-16]
大連實德否認啟動破產程序      [2012-04-15]
媒體稱大連實德啟動破產程序      [2012-04-14]
全國社保基金將多領域投資央企      [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