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該旅實彈發射 【文匯網訊】據解放軍報報道,「隨時準備打仗,隨時能夠打仗。」
走進「常規導彈第一旅」,迎面一條巨幅標語令人血脈賁張。
這12個字,如同戰鬥宣言,既折射出該旅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戰備狀態,更彰顯他們劍隨令出、一劍封喉的絕對實力。
天天厲兵秣馬,年年實彈發射。組建19載,該旅始終走在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前沿,處處當尖兵,打頭陣,書寫了一項項紀錄,創造了一個個第一。
執戟鉤沉,撫劍凝思,一股風雷激盪的先鋒氣質從該旅的歷史照進現實,引人品讀,令人回味……
一次發射演練的「風險收益」——
憂患在先:使命重於天,備戰滿弓弦
隆冬時節,南國某導彈訓練場烽煙正濃。
此時,正值老兵退伍之後、新兵下連之前,處於戰鬥力「低潮期」,「常規導彈第一旅」在這個節骨眼上開展實案演練,就不怕冒風險?
風險確實存在——發射號手臨時抽組,發射單元隨機抽點,從下達任務到仗劍出征,前後不到3天時間。
但旅長談衛紅思考的問題是:如果戰爭明天來臨,這支部隊能否迅即行動,隨時能戰?
「隨時準備打仗,隨時能夠打仗。」從組建那天起,「常規導彈第一旅」就肩負著「當主力、打頭陣」的神聖使命,與生俱來的憂患意識如戰鼓催征,一茬茬官兵不用揚鞭自奮蹄——組建當年,形成發射能力;組建次年,形成作戰能力;組建第3年,執行應急任務,向某海域發射6枚導彈,實現了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
如今的「常規導彈第一旅」功成名就、榮譽等身: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3次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9次被全軍、第二炮兵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連續13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旅,成功發射導彈100多枚,是戰略導彈部隊首個「百發百中旅」。
面對鮮花和掌聲,他們並沒有被光環遮望眼,感到飄飄然。
著眼未來戰爭,該旅開展「一崗多能」訓練,所有發射號手熟練掌握2-3個其他號位技能,在編製未增加情況下,「發射班子」數量陡增了三分之一。
不僅如此,該旅還為每套發射單元、每名操作號手建立了「戰鬥力電子檔案」,誰強誰弱、孰高孰低,指揮員都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還組織「營營競賽、架架排序」活動,重新打分排名。
如此一來,長期影響該旅戰鬥力持續高狀態保持的兩大難題迎刃而解——其一,由於正常兵員更迭造成的戰鬥力「低潮期」不見了;其二,即使將來打仗出現發射號手戰鬥減員,他們也能迅速完成發射單元重組,再度出擊。
此次冬季演兵,正是對這一成果的首次實戰檢驗。
「號手就位!」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發射演練進入最後階段。三連指導員樂焰輝指揮的發射單元,9個號手中有7個是「兼職」,但大戰當前,無論是操作動作、行進跑位,還是故障排除,他們的嫻熟表現都幾乎與「主業號手」一模一樣。
「點火!」測發控號手果斷按下點火按鈕。來自指揮所的評估報告顯示,此次演練,所有發射單元均實現了「精細操作、精準控制、精確點火」。
這意味著,這些臨時抽組的發射號手、隨機抽點的發射單元,全部具備了實戰發射能力。
一項戰備制度的「精神內核」——
轉型在先:凝眸天疆外,跨越步履急
都說「將來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但有誰見過戰略導彈部隊是如何打仗的?
這個巨大的問號,始終高懸在「常規導彈第一旅」歷任主官的頭頂,他們很自然聯想到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大國佩劍」的戰略導彈部隊,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異國上空的戰爭硝煙,軍事變革的洶湧浪潮,讓這個旅的官兵提前感知了未來戰爭的真實模樣。於是,他們開啟了戰略導彈部隊前所未有的「礪劍之旅」——
那年,旅黨委決定:每月組織一次夜間帶戰術背景的全員全裝拉動訓練,距離為50公里。
此言一出,全旅嘩然:巨車長龍,身價昂貴,頻繁拉動,既難且險。爭議聲中,「常規導彈第一旅」邁出了第一步。
數月後,這一距離被拉長到100公里,而且寫入該旅戰備制度。
月月拉動,年年出征。如今,「常規導彈第一旅」的腳步越走越遠,越走越鏗鏘——從平原密林到高原戈壁,從熟悉地域到陌生戰場,從良好氣象條件走向複雜惡劣天候……
以100公里為原點,他們完成了全域機動、全域懾戰的能力跨越;以100公里為發軔,他們將一種全新的戰鬥力建設理念根植於心——由任務牽引向能力牽引轉變。
這意味著,這支部隊不再局限於完成任務,而是緊盯未來戰爭,將來打仗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就努力練就什麼樣的能力;不再滿足於發射成功,而是瞄準實戰練兵,現代戰爭需要什麼樣素質,就盡快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緊接著,一場盛況空前的「固強補弱打基礎,科學發展當尖兵」活動在該旅強勢推開,大家提高「門檻」揭短亮醜,查找出思想狀態、能力素質、工作標準、人才建設等5方面33個薄弱環節,並逐一制訂整改措施。
與此並行的,是他們向戰鬥力高地發起的一輪輪衝鋒——
以往進行抗偵察訓練,簡單罩上一張偽裝網了事,現在將紅外偵察儀直接架在陣地上,讓「電子判官」現場打分;
以前設置通信車電纜損壞演練課目,只是嘴上說說,或者頂多是象徵性地剪一下而已。而今,毫不客氣地揮刀斬下十幾米電纜,再接通不得不重新拉線……
然而,對於建設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導彈勁旅,這一切還遠遠不夠。
現代戰爭是體系的對抗,勝任體系對抗,才能實施有效突擊。為不辱使命,「常規導彈第一旅」不斷製造對手、尋找強手,與高手較量——
樹己為敵,開展發射架「架架排序」、發射營「營營競賽」;主動請戰,找導彈旅、訓練基地「信息化藍軍」近身博弈;遠程機動,與「防空勁旅」跨軍兵種捉對廝殺……對抗中,他們看重勝敗輸贏,更在乎摸清自身的戰鬥力「底數」,固強補弱;他們追求招招制敵,更看重如何找準對手的體系要害,一劍封喉。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導彈「快打」戰法成果匯報演練。
深秋大漠,狂飆突起。在規定時限內,「常規導彈第一旅」多支發射分隊快速機動、快速發射、快速轉換,連續實施多波次火力突擊,導彈發發命中靶標,贏得滿堂彩。
比這更精彩的是,整個演練過程,他們四進四出發射場,每一次都實現了精確指揮協同、精確測控進程、精確佔領陣地、精確諸元計算、精確瞄準。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長劍出鞘,雷霆出擊。如今,這種「三個快速、五個精確」新戰法已得到廣泛推廣。在戰鬥力轉型中,「常規導彈第一旅」又一次站在了時代的排頭。
一枚「半截彈」的「裂變效應」——
創新在先:不走尋常路,揮戈辟新途
走進「常規導彈第一旅」實裝操作大棚,眼前的一幕令人驚奇——
長劍列陣,每個發射架上,都矗立著一枚有尾沒頭的「半截彈」。接通電源,它們就像被激活了一般,不僅可以模擬所有發射流程、技術指標,還能進行實裝操作,與真導彈功能幾無差別。
這是該旅自主研製的仿真訓練彈。個中乾坤,就在彈體內的「電子心臟」——等效器。
架上無彈,好比有弓無箭。曾幾何時,上級配發的訓練彈,數量少、造價高,各發射單元不得不排隊使用,兩個月的實裝訓練週期,真正的帶彈操作不足5天。
怎麼辦?只有創新——他們集智攻關,將控制導彈的「奇經八脈」等效集成到一尺見方的電子裝置裡,製成半截彈,一舉破解了訓練彈數量少造成的諸多難題。
好戲還在後頭。他們以此為依托,通過技術嵌入、系統升級和引進移植等方法,構建起具有模擬操作、指揮控制、綜合保障等多種功能的武器裝備一體化模擬訓練平台。
置身高簷之下的長劍陣中,記者見識了「斗室演兵」的精彩:點擊鍵盤,作戰指令下達,各發射單元迅速佔領「陣地」,按程序展開發射演練;各級指揮員通過一體化指揮平台全面掌握「戰場」資源、人員實力、導彈武器等數據信息,不斷調整行動部署……官兵們不出營區就能天天上戰場,開展全旅合成訓練。
在「常規導彈第一旅」,類似「半截彈」的創舉俯拾皆是。展讀該旅歷史,記者發現「率先」「首次」「第一個」等字眼出現的頻率極高:率先採取隨機抽點方式進行發射,首次按實案組織實兵綜合演練,第一個完成全員額、全裝備、全要素、全內容、全程序規範化訓練……
直觀的變化,發生在這支導彈旅的角角落落:從戰術兵棋、野戰指揮車,到便攜式太陽能電源組箱、衛星通信便攜站,再到防水插頭、便攜式水槽……官兵們發現,這支部隊已經悄然完成了「野戰化」升級。
那年,一場對抗演練結束,作為最後勝利者的旅長談衛紅神情凝重——他連夜復盤戰局發現:戰鬥剛一打響,他的保障分隊竟然不知所蹤!
與強敵過招,是體系對體系的較量,自存短板無異於留給對手一個死穴。
又是創新,讓他們度過「山重水復」,迎來「柳暗花明」——他們首創「雙網融合」模式,將保障要素接入「導彈旅機動指揮系統」,從此「中軍帳」聯接八方、視通百里。
這是巨大的跨越。組建之初,他們一窮二白,正是靠創新,該旅找到了縮短新裝備形成戰鬥力週期的「訣竅」,找到了從機械化快速向信息化轉變的「鑰匙」,找到了加速完成新裝備操作訓練需要的「抓手」,也正是靠創新,使戰鬥力「家底」不斷增值。
如今的「常規導彈第一旅」,創新之舉已成風尚。他們首創的操作規程背講、發射流程串講、作戰方案推講「三講」訓練法和「營營競賽、架架排序」訓練法,雙雙進入第二炮兵軍事訓練「十大創新訓法」,得到全面推廣。
一名普通士兵的「光榮夢想」——
成才在先:願為執長劍,練就穿楊功
入伍當年,成為我軍第一代女子導彈操作號手;當兵第2年,親手將導彈送上藍天;從軍第3年,榮立二等功,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
女兵尉霞,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軍旅生涯會如此輝煌。
這一切,都緣於她一個大大的夢想。
2010年3月,第二炮兵某基地著手組建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單元。尉霞聞訊後第一時間報名,並挑選了對於一名戰士最難的崗位——1號。這個號位負責導彈點火,因為她的最大夢想,就是親手發射一枚導彈。
雖然是大學生,但真正面對那密密麻麻的圖標,看著那一幅幅縱橫交織的線路圖,尉霞一時不知從何下手。
走進旅史館,如同踏進了榮譽殿堂。站在「創業門」下,望著滿牆參加過實彈發射任務的人員名單,尉霞心中立刻升騰出驚人的能量——強化意志體能、深研基本理論、苦練實裝操作……歷經280個日夜的洗濯磨淬,她順利通過了導彈操作號手資格認證,成為一名優秀的巾幗「神劍手」。
280天,這是戰略導彈部隊新號手形成發射能力的新紀錄。
如今,尉霞在全旅聲名鵲起。她的簽名照成為新兵集訓的獎品,激勵後來人也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她那樣的人生跨越。
旅政委張繼春說,其實在「常規導彈第一旅」,每一名官兵都有同樣的夢想,都渴望同樣的榮光。而這些,正是該旅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精神沃土。
從組建那天起,該旅就把超常培養人才作為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礪劍之基」、推動訓練轉型的「戰略支點」——
堅持指揮與技術復合抓,不讓個體有弱項。現任旅黨委成員個個懂技術、人人會指揮,營連主官100%通過崗位資格認證,技術幹部80%有指揮經歷。
堅持主戰與保障同步抓,不讓戰位有短板。主戰和保障人才建設同步規劃、同台培養、同等看待,「金手指」「神瞄手」與「修理大王」「金牌預報員」比翼齊飛。
堅持應急與儲備滾動抓,不讓發展有斷層。大規模超前培訓骨幹,做到每次換裝都能當天上崗操作、當月擔負值班任務,實現了裝備更新換代與戰鬥力生成無縫鏈接……
綜合施策,多措並舉,一種新型成才格局在該旅逐漸形成——人才隊伍由「應急可用」向「規模可信」轉變,人才培訓由「急用先訓」向「系統培訓」拓展,人才選配由「按崗位選人」向「按能力選人」延伸。
一座新落成的育才中心,集電子技術、數碼製作、美術工藝、書畫藝術、音樂製作「五大工作室」於一體,消遣娛樂間,也在提升戰鬥力上獨具匠心——比如,剪紙、麥稈畫訓練指法,雕刻、書法考驗耐心,通過科技小革新、小發明熟用電路知識等等,都與導彈操控要求大道相通、與導彈原理暗暗契合。
打贏標準,培育打仗人才;打仗人才,矢志打贏戰爭。組建以來,「常規導彈第一旅」已經走出19名導彈旅長、為第二炮兵和全軍輸送各類人才700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