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段時間以來,各省區市黨代會陸續召開,近10個省份黨代會的代表中出現了大學生村官的身影。相比過去的星星點點,大學生村官作為新的青年群體的代表,開始在國家高級別的政治生活中頻繁亮相,與其他代表共議國是,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
儘管他們普遍只有20歲出頭,工作最多三四年時間,但他們有基層的工作經驗,他們瞭解民意、善於溝通表達、綜合素質全面,有些人已經在基層工作中嶄露頭角,這些元素,撐起了大學生村官參政議政的底氣和信心。記者近日採訪了數名已經參會的大學生村官黨代表,瞭解了他們尋常而又不平凡的參政議政經歷。四川省大學生村官代表張群英告訴記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並見識這些政治生活的過程,不僅為了發表見解,更是開闊眼界,增長才幹。
來自底層的鮮活聲音
5月13日,江蘇省黨代會在南京召開,在審議工作報告環節,大學生村官石磊把村民的希望帶到了會上:「過去5年,我們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老百姓最大的期望是收入能增長更多,基層能得到更多政策的幫扶。」
今年的江蘇省《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今後5年,該省要全力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確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實現倍增。」
石磊在發言時表示:「看到《黨代會報告》中的這一章,感到非常振奮,希望能有實實在在的政策陸續出台。」
石磊現任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西花村社區黨支部書記。西花村在南京已經規劃的三環路邊上,「雖然是農村的樣子,但以後會成為社區,它的農業生產功能將被削弱。」石磊說,這個村沒有其他的資源,只有周邊一些大的企業,他們依靠給企業提供服務,包括物業服務,換取一些收入,用這些收入來打造軟硬環境。
石磊現在希望社區居民就業層次再高一些,多一些青年農民創業,帶動周圍人,「這些還需要一些具體的政策支持。」
大學生村官張群英現任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龍台鎮團灘村黨支部書記,她說:「我們村村民老齡化比較嚴重,年輕人、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了,村裡就剩『三八六一九九部隊』,但是要發展就必須要跟上步伐,我們最缺的就是農村科技人才,希望政府能有相關的政策,一方面能加大對本地科技人才培養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多引進外地人才。」
張群英是龍台鎮近年來第一個女黨代表,也是第一個大學生村官黨代表,村裡人都知道張群英當了黨代表,見面就會問。「其實壓力特別大。」張群英坦言,帶著村民的期望上會,她最關心的就是惠農政策的問題。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孫村鎮八分村村委會主任張蘭蘭是2008年選聘的大學生村官,由於工作出色,從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的崗位被村民選為村委會主任,作為安徽省黨代表參加該省的黨代會。她最關心的是基層幹部隊伍建設。
時至今日,一幕場景在張蘭蘭的腦中揮之不去。2010年7月25日,為了給村裡出現坍塌險情的桂沖水庫籌款,村兩委成員前往水庫拍攝活動宣傳片。途中,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年僅45歲的會計因搶救無效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他4人也都因受傷住進了醫院。
張蘭蘭在發言中說:「3年多的基層工作,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基層工作實際,並且親身體會了廣大基層幹部『5+2』、『白+黑』的艱辛與不易。我認為不斷加強對基層幹部的理論知識培訓,提升基層幹部的整體素質,完善相應的激勵保障機制,對夯實基層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她非常贊同該省報告中關於「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高素質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要更加關心愛護廣大基層幹部」的提法。
參政議政的底氣
大學生村官項玉君現任浙江省臨海縣湧泉鎮橫路村黨支部書記,從2008年考錄大學生村官起,她先後在3個村任職。她與張群英的看法相似,希望把基層的聲音帶到黨代會上,「講實話、講真話,我很珍惜這次機會,如果有些政策制定偏離實際,我們根據基層的最新情況,可以提供好的建議。」
採訪中,記者發現,大學生村官代表所表現出來的參政議政願望和底氣,源於他們對基層的瞭解和感情,他們眼光超前、有自己瞭解、溝通和表達的方式。
「當我在湧泉鎮涇西村書記助理崗位上邊學邊干時,鎮黨委書記找我談話,讓我去爐頭村任支部書記,我還以為自己聽錯了。這可是個有名的難村,書記和副書記被罷免、村集體賬戶被凍結,還負債100多萬元,黨支部裡12名黨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違紀處理。一年半的時間換了7個駐村幹部,支部裡的3名支委都盯著書記這個位置。」從農村走出來的項玉君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城市的高薪職位,考取大學生村官,任涇西村書記助理,但僅僅9個月後,上級安排她到爐頭村任職。
到村後,有人期待,有人看笑話,甚至挑毛病、出難題,項玉君依然笑呵呵地去走訪農戶做工作。漸漸地,村民們和她拉起了家常,有人反映「前屆個別村幹部以為接受了黨紀處理,就拒不返還村集體資金,大家很有怨氣」。為此,項玉君三番五次地去做工作,甚至通過法律途徑最終收回集體資產。通過這件事,村民們對村班子刮目相看,慢慢地開始接納並信任項玉君。
同樣是瞭解民意,張群英的做法是開地壩會、田間會。地壩是四川農民在院子裡砌起的水泥平台,用來晾曬糧食,或者聚在一起聊天。張群英沒事就到村民家裡去,搬個小板凳和村民拉家常。「我們村有很多60歲以上的『老革命』,他們很有想法,給我很多啟示。」張群英說,他們村發展晚,其實這些老人也很期待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旅遊經濟這些新事物。
「外地人」石磊除了定期走訪外,還開通了手機短信平台,一方面把政策措施告訴老百姓,另一方面,也希望百姓把不好意思當面說的話通過發短信來反映。
村民閆長來的家門口有一條水溝,常年積水,通過短信平台給村委發短信。「開始沒抱希望。」閆長來沒有想到,過了段時間,村委就修好了下水道。
「我不是南京土生土長的,在村裡不能自己拍腦袋作決定,很多人的想法不能準確地把握,所以想出了這個辦法。」石磊說。
有信心傳遞好黨的聲音
大學生村官黨代表從各地的《黨代會報告》中看到了自己村的發展前景,「感到振奮」是在採訪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語,但是他們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怎麼樣讓百姓像他們一樣「振奮」。
張群英回到村裡之後,通過村廣播、村務公開欄、地壩會等形式,告訴村民,大家關心的村級公路建設、生活環境改善這些問題,黨代會上提出了很多具體舉措。
如果說瞭解民意是大學生村官的底氣,那麼能讓老百姓認可他們「傳達」的政策,考驗的是他們的信心和耐心。其實,在幾年的村官實踐中,具體到每一個政策,他們都要做這樣的工作。
在西花村的征地補償過程中,石磊做的最多的事情不是給村民講文件,而是幫村民算賬,「賬算清楚了,誤解自然能消除。」此外,石磊還主動到相關企業為村民爭取工作機會和崗位。「一定要從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去做這些工作。」石磊說。
張群英在推廣農村醫療保險的事情時,也碰到了大難題。「我們村地處偏僻,百姓不容易接受新觀念,裝到口袋的錢,不願意再拿出來。」於是,她就晚上或者天剛亮到村民家裡去,「一點點地談。」張群英說,一般來說,第一次只要讓村民知道一點點就行,第二次知道一部分,第三次,就能接受了。
張群英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法寶也是張蘭蘭在八分村打開工作局面的法寶,雖然很樸素,但是很管用。有一次,一名老黨員因為年齡大,腿腳不方便,沒法參加學習活動,張蘭蘭索性抱著筆記本電腦到他家,查資料、解釋、傾聽,「多媒體」的工作方式也用到了村裡。
這些大學生村官對「傳遞振奮」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