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29日電】由馬駿和徐劍剛等的新著最近分別由中國經濟出版社(簡體版)在大陸和商務印書館繁體版在香港出版。徐劍剛博士為復旦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博導。該書是由他們主持的、中國金融40人論壇支持的課題報告的修改稿。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方向已有共識,但是對於很多具體問題還存在爭論和誤解。本書的馬駿在深入研究國際經驗,建立理論框架、直接參與人民幣離岸市場業務創新和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對如何判斷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力,如何通過發展離岸市場和開放資本項目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會面臨哪些風險,今後五年應該採取哪些政策,以及大量相關的國際案例進行了探討。
關於人民幣離岸市場,馬駿認為,中國應該主要借鑒美元國際化和歐洲美元市場的經驗,推動香港成為承擔「批發功能」的主要人民幣離岸市場。馬駿預計到2015年,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可以增長到2.5萬億元,人民幣債券餘額達到1萬億元以上,離岸人民幣交易中越來越高的比例將屬於 「體外循環」。在此過程中,離岸市場發展對境內的貨幣供應、外匯儲備、匯率、利率和對國家對外資產負債表的影響是可控的。至於境內人民幣離岸市場,馬駿則認為大規模發展的時機可能尚未成熟,建議等到境外離岸人民幣市場有進一步的發展之後,再對境內不發展離岸市場是否成為金融業的重要瓶頸作出比較明確的判斷。
關於資本項目開放,馬駿的觀點是,中國完全可能在保持宏觀穩定的前提下加快境內資本項目和資本市場開放的步伐,在五年內實現資本項目的基本可兌換。馬駿建議,應該爭取在2016年將境內債券市場的開放度提升到6%左右。由於人民幣跨境投資自由化和資本項目開放之間有相當的替代性,所以應該加強改革的總體設計和協調。另外,在資本項目基本開放的條件下,對過度的短期跨境資本流動可以通過增加匯率彈性、引入審慎監管手段等方法來調控。